.

老照片揭秘揭秘毛泽东晚年身边的八个女人

  张玉凤:毛泽东的最后一名机要秘书

  年至年9月9日毛泽东临终,张玉凤已经是毛泽东的机要秘书了。

  年,张玉凤在毛泽东专列当列车服务员,年7月的一个上午,她正在清扫车厢,列车长通知她去一趟中南海,她来不及梳洗打扮就跟着走了。当小车拐进警卫森严的“深宫禁院”时,张玉凤确实没想到自己将伴随着中国历史上最有权势的那位老人,度过其生命的风烛残年。

作为机要秘书,张玉凤想不看到什么都难。更何况毛泽东晚年,一直饱受疾病缠绕,在生活上,他已经力不从心,与名义上的夫人江青也已经没有感情上的联系,两人之间更多的只是政治伙伴关系;而与此同时,江青、张春桥等文革派气焰正凶,腥风血雨地开展着一场权力斗争。从一些后来的回忆录中可以看出,毛泽东生命最后的几年时光中深感孤独,年纪轻轻的张玉凤一直伴其左右,毛泽东需要值得信任的张玉凤陪伴自己,给自己带来温暖。可以说,毛泽东想到什么,张玉凤就能敏感地知道一二。毛泽东晚年发音不清楚,但只要他动动嘴巴,发出哪怕几个不连贯的音节,张玉凤基本上就能解读出来。

七十年代后的毛泽东,已经不再是人们心目中“红光满面”的形象。他实际上头发已花,面容也苍白憔悴。每到入冬或开春,总免不了生老年人容易染上的严重疾病。年初,毛泽东因感冒引起支气管发炎,昼夜咳嗽。他固执己见,不相信吃药,不遵医嘱,照样吸烟,生活作息全无规律,结果转成大叶性肺炎。由于不停地咳以至无法卧床,只能日夜坐在沙发上打盹。而这时在他身旁伺候的人就是张玉凤。她没学过医,也没受过正规的护理训练,只好一边干一边学,直到毛泽东的身体一天天好起来。在这样的朝夕相处中,毛泽东慢慢感觉到了只有亲人才能带来的温暖和安心。

  张玉凤做起事来特别细心认真,这也是毛泽东后来放心地把很多机要事务交给她打理的主要原因。有一件小事便可以说明。据毛泽东身边的护士孟锦云回忆,年夏天,在自己来到毛泽东身边四个月后,一直对她很热情的毛泽东突然变得冷漠起来。小孟几次想同他说话,毛泽东都不愿理睬,显得心烦意乱。经细心的张玉凤问询后才知道,原来是毛泽东被小孟吓到了。毛泽东房间里特别静,而小孟进房间时却总是一点儿声音也没有突然出现在他面前,常常把这个80多岁的体弱老人吓一大跳。张玉凤告诉小孟,以后进房间时先给他点声音,比如咳嗽一声,或出点儿粗气。这样老人好有个思想准备,问题就这么解决了。

  晚年的张玉凤是一位慈祥而和善的老人,大家聚在一起的时候,她从不拒绝与人们合影,很耐心,而且总是笑意盈盈,还跟大家一样兴致很好地在快门按下的刹那喊一声“茄子”。但就是这样一位老人,在年轻的时候因为脾气耿直倔强,曾被毛泽东称为“张飞的后代”,她甚至还曾当面顶撞过毛泽东。

  那时,江青想要见毛泽东一面十分困难,而毛泽东的房间只有两个人可以随便出入,那就是张玉凤和护士孟锦云。不管是谁,上至政治局常委,下至毛泽东的亲友,无论是国策大计,还是私人访问,都必须经过张玉凤的通报之后,方能决定见与不见。甚至连毛泽东用的餐,都是放在客厅后,由张玉凤拿进去。因此江青为了接近毛泽东,不得不压抑自己的感情和本性去“讨好”张玉凤也就不难理解了。而对于毛泽东来说,他与江青已无夫妻之情,或许张玉凤在他的心里早已取代了江青那种“家人”的地位,而他也在不知不觉间将自己最初那份美好的情感,多多少少地投射在了张玉凤的身上。

在与毛泽东朝夕相处的过程中,张玉凤的角色慢慢由生活秘书过渡成机要秘书,身体孱弱的毛泽东,其晚年在纷繁芜杂的政治环境中愈发有心无力,他不愿也不敢相信任何人。他的身边只有一个张玉凤,而他也只愿意信任张玉凤。张玉凤甚至掌管着毛泽东私人保险柜的钥匙,而这也让她成为了夺权派眼里的“无价之宝”。在毛泽东的私人保险柜里,有毛泽东的存折支票,还有一批党和国家的特级绝密文件,其中不乏许多高级干部写给毛泽东的检讨书、认罪书、告密信等,这些无疑标注着许多高层领导人的人格和品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这一部分人的生死簿。谁都知道,这批材料对党十分重要,掌握了这批文件就等于变相控制了党政军大权。

  首先闹事的是江青,她非常清楚,保险柜里有两样能遗祸于己的材料:一是年她写的不搞‘四人帮’的检讨,二是康生临死时告发她是国民党特务的谈话记录。江青以主席夫人的名义,提出要清理主席的私人财产。不料,在江青向张玉凤索取保险柜钥匙时,张玉凤却说:“主席留下的一切,都是党和国家的财富,若要清理必须经华主席批准”。这让江青大为光火。随后张玉凤如实地向华国锋汇报了情况,说明了这批文件的重要性,引起了华国锋的高度重视,使得江青的算盘落空。可以说,作为毛泽东晚年最信赖和依靠的人,识大体、顾大局的张玉凤对形势的发展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今的张玉凤已年逾花甲,但保养得很好,肤色白皙,短发修齐,鬓角略有白丝,说起话来谦和而又大气,语调毫无做作。这样一位淡然的老人,却曾经将自己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青春岁月都奉献给了毛泽东,她是毛泽东晚年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人,就像是一根拐杖,支撑着毛泽东生命中最后的一段时光。

  文革结束后,张玉凤离开中南海,调至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工作,后由于个人意愿又调回铁道部,年从铁道部老干部局退休。现主要从事毛泽东藏书的研究,编有《毛泽东藏书》24卷。

  芦荻:和晚年毛泽东谈古论今的女人

  年春天开始,毛泽东的视力明显减弱了,被医生诊断为“老年性白内障”。但毛泽东素来手不释卷,尤为爱读古代的诗、文、史。因患眼疾,机要秘书可以读文件,可是为他讲史论文就勉为其难了。于是,当时的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和副主任张耀祠,委托当时的中共北京市委书记谢静宜从北大中文系物色人选。没几天,谢静宜送来北大中文系几位教师的档案,毛泽东说:“就让芦荻来吧!”

  毛泽东缘何要让芦荻当他的侍读秘书?毛泽东是博览群书著名,他的记忆力又极强,唯独他读过中国青年出版社年出版的《历代文选》,很喜欢其中的《触詟说赵太后》、《别赋》、《滕王阁序》,芦荻则是文章的选注者,他记住了芦荻这个名字。

  芦荻,原名芦素琴,祖籍湖南,年出生于辽阳的,书香门第,曾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抗美援朝期间,她跨过鸭绿江,做起空军记者。朝鲜战争结束后,于年起,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古典文学。“文革”期间调往北京大学中文系,著名女教授。

年5月23日,北大开来一辆中型面包车,来到三里河芦荻家前。上了车,谢静宜这才开口:“我要带你去见毛主席!”芦荻瞪大了眼睛:“什么?见毛主席?”

  “你去给毛主席讲诗、词、歌、赋。”谢静宜说出了缘由。

  芦荻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毛主席是全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对中国古典文学深有造诣,怎么会要她去讲诗、词、歌、赋?

  车子驶入中南海毛泽东住处。病中卧床的毛泽东握着芦荻的手,微笑着问:“你大概喜欢秋天吧?”卢荻不知其意。毛泽东又问:“会背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这首诗吗?”神情高度紧张的芦荻,愣愣地站着。这时,毛泽东在床上慢慢地用铿锵之声吟诵起来:“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获秋。”卢荻明白主席是用这首诗的最后一句“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卢荻秋”来说自己的姓名。紧张的心情放松了许多,在谈笑中开始放松。毛泽东指了指自己的双眼,说是患目疾,要请她代读中国古文,芦荻这才明白了请她来此的用意,松了一口气。

  毛泽东跟她聊起了刘禹锡。他很喜欢刘禹锡的作品,欣赏那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他会背刘禹锡的《陋室铭》、《乌衣巷》、《竹枝词》、《杨柳枝词》等许多作品。

  毛泽东兴致很高,从唐朝的刘禹锡,谈到了三国时的阮籍,又忽地提及了北周文学家庾信。他见芦荻在一边只是听着,笑道:“该轮到你讲了,就讲讲庾信的《枯树赋》吧。”

芦荻毫无准备。她凭着自己的记忆背诵起《枯树赋》,边背边讲解,毛泽东听得很有兴味。接着,又谈起了那位“江郎才尽”的“江郎”——江淹的《别赋》以及《触说赵太后》。

  毛泽东大约很久没有遇到这样可以谈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对手了,显得异常兴奋。他下了床,在屋里缓缓踱起步子来,一边踱,一边嘴里哼诗诵词。他缓步在宽大的房间里踱了三圈。这样从夜里10时18分,一口气谈到凌晨l时。大夫考虑到毛泽东正在病中,劝他早点休息。毛泽东谈兴正浓,又谈了约1小时,大夫下了“命令”,非要毛泽东休息不可。

  这时,芦荻赶紧站了起来,向毛泽东告别。芦荻被送入离毛泽东住处很近的一幢楼里住了下来。除了她以外,底楼还住着好多位为毛泽东治病的大夫。谢静宜则住在二楼。从此,芦荻终日在中南海住着,不能回家。她的生活规律不得不作很大的改变:她上午睡觉,下午闭门看书,为讲读做案头准备;深夜至凌晨,她来到毛泽东那里,为他读讲诗文。

  每当她奉召前往毛泽东那里时,谢静宜总要陪同一起去。谢静宜绝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接近毛泽东的机会,以便从最高领袖那里得知种种政治信息。

芦荻步入毛泽东卧室,总是毕恭毕敬地站立于毛泽东床前,双手捧着书,逐字逐句地念。毛泽东一再叫她坐下来,她这才小心翼翼地坐下来。这时,毛泽东往往对大夫、秘书说:“来,来,你们也来听听。”在听讲时,毛泽东还常常问大夫、秘书:“你们听懂了没有?”

  慢慢地,芦荻在毛泽东谈笑风生,平易近人的气氛中,拧紧了的神经也松弛下来了。

毛泽东公务甚忙。尽管在病中,半个身子行动不便,终日卧床,可是他仍亲自料理国内外大事,听汇报,发指示。他只能挤时间读书。有时是夜里11时,有时甚至是凌晨2时,毛泽东要读书了,就叫秘书打电话给芦荻,芦荻跳上自行车,前往米处的毛泽东住所,到达毛泽东那里往往直喘气。后来毛泽东在他的书房里放了张桌子,让芦荻在那里看书,他需要读书时唤她进来。另外,她在书房里工作,也便于她可以借阅毛泽东的藏书。

  起初,讲古代诗词,芦荻得心应手。多年来,她潜心研究中国古代诗词。毛泽东点什么诗词,她便可背出,并作讲解。毛泽东点古代散文,芦荻也还算能够应付。

  可是,毛泽东涉猎面广。有时,要她读《二十四史》,那已越出了她的专业范围,她很生疏,有许多生僻的古字念不出来。这时,她往往停顿下来。毛泽东催促道:“念呀,念下去呀。”她只得如实说,遇上不认识的字,要查字典。不料,毛泽东随口说那字该怎么念,并大笑起来。芦荻一边深感自己学识不够,一边非常佩服毛泽东渊博的知识。

  如今,芦荻,住在北京市海淀区巴沟南路碧水云天8号楼,她已经是79岁的老人了,身体还很硬朗,老伴于年去世了,一双儿女都定居在美国。

  孟锦云:毛泽东身边的最后一名护士和守灵人

图解:毛主席和孟锦云跳

  在毛泽东晚年的岁月里,有两个不得不提的年轻女人:一个是机要秘书张玉凤,一个是护士孟锦云,是她们陪伴毛泽东走过了最后两年岁月的幕后人物。至于张玉凤为大家所熟知,而对孟锦云则较陌生。

  孟锦云是个湖北姑娘,12岁就考入了空政文工团,成为了舞蹈演员。年4月,孟锦云还不满15岁。但已经出落得楚楚动人,身材苗条,皮肤白晰,特别是双眼明澈如水。被选上到中南海“出任务”。

孟锦云第一次进入中南海陪中央首长跳舞,心禁不住砰砰地直跳,紧张、兴奋、好奇、胆怯。第一曲舞乐响起,孟锦云没有入池,第二曲响起,毛泽东用微笑和点头向这位新来的小姑娘发起邀请,孟锦云立即步入舞池和毛泽东跳舞,她的心突然猛烈地跳动,舞曲、节奏都成了模糊的一片……毛泽东轻轻地对她说:“小同志,别紧张,你的舞步不错嘛。”跳着跳着,小孟又找回了轻松的感觉。“你是新来的?”“第一次。”“怪不得没见过你,叫什么名字?”“孟锦云。”“孟锦云,跟孟夫子同姓。这个名字好听,锦上添云。你是什么地方人?”“湖北”“湖北,一湖之隔,是我的半个小同乡呢!”……一边跳,一边闲聊着,小孟的紧张、慌乱感全部被驱散了。

  就这样,孟锦云结识了毛泽东,成为毛泽东的“专职”舞伴,几乎每周都来都和毛泽东跳舞,毛总是称她为半个小同乡,结下了结下特别的情谊。有一次小孟说:“主席,您嘴下巴有一个痣子,听奶奶讲这是有福气。”毛看了看小孟,发现她的脸蛋上也有个痣子,便笑着回答:“你脸上也有个痣子,那你也有福啦。”“那可不是,你的湖南痣子和我的湖北痣子长得地方不一样。”毛听了哈哈大笑:“没想到,你还是个小九头鸟呢!”

  事情竟然如此离奇,小孟终生难忘的日子“年5月24日,她又进了中南海,成了毛泽东生命之路上的最后一名护士。作为毛泽东晚年少数的身边人之一。她与张玉凤两人每天轮流照顾毛泽东,寸步不离。任是谁人要见毛泽东,必须经由她们两人的安排。可见孟锦云亦是毛泽东最信任的人,据说有一次还是孟锦云劝服毛泽东动白内障手术。事实上毛泽东对她工作相当满意,经常让她读报纸、文件,有时甚至让她处理信件、代毛圈阅党中央文件等等。孟锦云与毛泽东朝夕相处、日夜相伴,共同度过了个日日夜夜,成为了毛泽东最后一段生命旅程的见证人。

  据小孟讲,毛最后不行了,政治局的成员围在床边,当叶剑英过来时毛的嘴唇微微动了一下,小孟长时间照顾毛,意识到他想说什么。就告诉了叶帅。叶走过去,拉住毛的手,毛张开嘴,却说不出声音……

  9月8日晚7点10分,毛很低声地对小孟说:“我很难受,叫医生来。”就昏迷了过去。这是他最后的一句话,他再也没有醒来。年9月9日0时10分,毛的心电图显现出一条平平的直线……

  新华社播发为毛泽东守灵的名单中,这位忠于职守的姑娘孟锦云跃然其中。

  江青:毛泽东的开国夫人

  说到在毛泽东晚年身边的女人,当然还是不能避开江青。

  江青其人,也许外界有些误解,其实,文革前,江青还是一位好妻子,好母亲,也许还是一名合格的官员,不然,年,周恩来就不会提议江青任中共中央主席的秘书,经中央政治局讨论批准成为中共中央有名的“五大秘书”(陈伯达、胡乔木、叶子龙、田家英)之一。

江青对文艺工作,应该是熟悉的。她的琴、棋、书、画,也较为熟悉的,在延安,李讷找到毛泽东给她写字帖,毛泽东说,找妈妈写去,妈妈的字写得很好。江青模仿毛泽东的一些题词不是还有以假乱真之说吗?就是后来关在秦城监狱,也没有停止过琴、棋、书、画、的练习。毛泽东当年的卫士长李银桥,在毛泽东辞世后,江青又在秦城监狱服刑,看到他们唯一的女儿李讷和徐某离婚多年,生活孤独,便给李讷介绍了现任丈夫王景清,在李讷带王景清到秦城监狱看望江青时,江青听王景清说略知琴棋书画,还她马上在监狱里考他书法和小提琴,觉得满意,说我把女儿托付给你了。

  年3月15日,江青在北京酒仙桥的住处高烧不退,医院。与其它病人一样,江青要填写住院单。这次,她写的名字是:“李润青”。这再一次表明她对自己和毛泽东婚姻的怀念之情。“润”是毛泽东早年的使用的字,“李”是江青的姓,“青”则是江青的“青”。3月18日江青高烧退了,体重减了几磅。她被转到“一套病房”接受住院治疗,病房内有卧室、卫生间和起居室。她在枕边保存着毛的手迹,衣上别着毛的像章,床头柜上放着一张江青和毛泽东在中南海晨起散步的照片。每天清晨,当新的一天开始时,她都要背诵毛的诗词或阅读毛的《选集》。清明节到来的时候,她要求去天安门广场上的毛泽东纪念堂,同时要求允许李讷医院来,她可以给毛做一个花圈。但她的这两项要求均遭到拒绝。

  5月10日,江青当着众人的面撕碎了她的回忆录手稿,并要求到酒仙桥她的住处去。这一举动使周围的人大吃一惊,但是没有允许她这样做。5月12日,因为听了江青的情况,李医院看望江青,但江青拒绝见她们。5月13日,她在一张《人民日报》的头版一个位置上潦草地写着:“历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天。”25年前的今天,文化大革命中的年5月13日,政治局召开会议。这次会议制定了新的斗争路线,同时江青被任命为权力很大的文化大革命领导小组的负责人。5月14日凌晨1点30分,护士离开江青的卧室。将近3点的时候,虚弱而绝望的江青从卧室爬到卫生间。她用几个手帕结成了一个绳套,套在浴盆上方在铁架上。她用被子和枕头垫在下方,以便自己能够得到打结的手帕。她将头伸进绳套,接着又踢开身下的被子等物,自杀了……

赞赏

长按







































白癜风疾病
北京治白癜风花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8haocangku.com/bnzbx/6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