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任何一种眼病均有危害性,眼球震颤亦如此,《国际眼科时讯》记者就眼球震颤常见的分类及治疗采访了上海医院亢晓丽教授。
眼球震颤是一种非自主性,有节律的眼球摆动。根据其发生时期可以分为先天性眼球震颤和后天性眼球震颤。先天性眼球震颤发病机制复杂,目前不十分明确。根据发生机制可以分为知觉缺陷型和运动缺陷型眼球震颤,前者是由于眼本身病变导致的视力损害引起向中枢传输的视觉信息出现异常的一种视觉性眼球震颤,如白化病、先天性视网膜视神经病、先天性白内障等。后者是由于中枢系统至眼外肌的传出通路上出现异常所致。一般而言,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多指这种运动缺陷型眼球震颤。根据眼球震颤的节律可以分为钟摆型眼球震颤、冲动型眼球震颤。钟摆性眼震眼球在两方向上来回动作的速度幅度相等,一般不伴有代偿头位,多见于知觉缺陷型眼震。冲动型眼球震颤指眼球来回动作有快、慢相之分,往往伴有头位。还可以根据眼球震颤的方向分为水平性眼球震颤、垂直性眼球震颤、旋转性眼球震颤、混合性眼球震颤。根据融合机制及临床症状的体现状态分为显性眼球震颤和隐性眼球震颤、或显-隐性眼球震颤,大多数患者为显性眼球震颤,外观上显而易见。隐性眼球震颤,通过遮盖一眼时才表现出眼球震颤。
眼球震颤震颤幅度轻,有代偿头位者,视力稍好。不伴代偿头位,眼球各方向运动一致,视力则不好。因而,眼球震颤在行视力检查时,除检查单眼、双眼视力外,还要检查头正位、歪头时的视力。两者相差越大,手术效果越明显。
治疗上除常规矫正屈光不正、治疗弱视、三棱镜纠正代偿头位外,还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眼球震颤不伴斜视,有代偿头位时。当眼球震颤的频率随眼球运动方向不同会有变化,一些患者眼球一侧运动震颤频率很大,而另一侧震颤较轻甚至消失,此方向称为中间带或静止眼位,此时患者会代偿歪头,视线转向中间带的方向。它是一个很好的手术指征,通过中间带移位术改善头位及平视(原眼位)时的震颤频率和幅度,从而也提高原眼位的视力。眼球震颤具有自限性,随年龄增长,震颤的频率和幅度有所改善。故手术时机可以待患者年龄稍大,眼震基本稳定时,可在6~7岁以后施行手术。
眼球震颤伴斜视,如果为恒定性斜视,此时考虑到斜视会影响视功能,年龄越大,视功能损害越严重,需要尽早手术。
如果眼球震颤伴斜视,并有代偿头位时,手术既要考虑矫正斜视,也要考虑矫正代偿头位,手术设计相对复杂。
当眼球各方向运动幅度一致时,即钟摆样眼球震颤,手术效果往往不理想,虽然有尝试对其进行本体感受器切除手术,但是治疗效果不确,这方面尚需大样本的深入研究。
来源:《国际眼科时讯》编辑部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