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除了视网膜裂孔外,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危险因素还包括近视、格子样变性、白内隐手术、外伤、对侧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史。如果一只眼多项危险因素同时存在,发病的危险性就增加。(1)近视:50%以上的非外伤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发生于近视眼。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危险性随着度数的增加而增加。与正视眼相比,低度近视(3D)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危险性增高4倍,而较高度近视(3D)的危险性增高10倍。(2)视网膜的变性:包括格子样变性、囊性变性、蜗牛迹样变性,均可增加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危险性。格子样变性与视网膜脱离关系最为密切,由此产生裂孔者占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眼的40%。而普通人群中6%~8%也会有格子样变性,因此有格子样变性的个体只有低度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危险性。(3)高龄:老年人由于玻璃体的液化及后脱离的形成,容易产生牵拉性视网膜裂孔而导致视网膜脱离。(4)白内障手术:白内障手术后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危险性约为1%。晶状体摘除后,由于玻璃体前移,常促使玻璃体发生急性后脱离而导致裂孔形成。因此,在白内障的早中期或透明晶状体摘除前,应散瞳检查眼底,若有视网膜格子样变性、裂孔及明显的玻璃体视网膜粘连者,需行预防性治疗。已有研究表明下列因素增加白内障手术后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危险:玻璃体的丢失、高度近视、年轻人、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因此,对于高度近视眼、独眼患者行白内障手术应慎重,而白内障手术后Nd:YAG激光后囊膜的切开也应权衡利弊。(5)眼外伤:眼球钝挫伤由于能产生视网膜裂孔和玻璃体的出血机化或液化浓缩,也常引起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眼球钝挫伤引起的视网膜裂孔有三种类型:锯齿缘离断、黄斑裂孔及玻璃体视网膜粘连处的裂孔。在眼球钝挫伤的瞬间,眼球变形可引起视网膜远周边部发生撕裂。此外,重度外伤可直接在赤道部产生视网膜裂孔。外伤引起的后极部毛细血管循环淤滞、视网膜震荡与玻璃体牵引,可发生黄斑裂孔或由黄斑囊样变性进而发展成裂孔。除这些与外伤有明确关系的视网膜脱离外,其他大多数病例,多半是视网膜和玻璃体已有变性或粘连这一内在因素,外伤作为外在因素诱发了视网膜脱离的发生。据统计,外伤性视网膜脱离中,80%以上由锯齿缘离断引起,病变常位于鼻上及颞下象限,年轻人常见于颞下象限。青少年眼外伤在视网膜脱离中的患病率较高,占18.71%~20%。虽然钝坐伤引起的视网质裂孔大多数在当时已经发生,但由于具有外伤危险的年轻人具有成形的玻璃体,大多数可持续多年并无视网膜脱离的症状。因此,眼球钝挫伤应警惕视网膜脱离发生的可能,若屈光间质无明显混浊,应进行散瞳仔细检查玻璃体及视网膜的情况,明确有无视网膜裂孔(特别注意锯齿缘部)及玻璃体机化牵拉,从而及时采取措施预防视网膜脱离的发生。(6)与遗传的关系:有些视网膜脱离的病例发生于同一家族中,说明此病可能有遗传因素,可能存在隐性遗传或不规则显性遗传。多数病理性近视眼具有较肯定的遗传性,发生视网膜脱离的也较多。此外,双眼视网膜脱离的患者,两侧眼底的病变多半对称,这也表明某些视网膜脱离可能与先天性生长发育因素有较密切的关系。(7)对侧眼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一眼有非外伤性视网膜脱离史患者的对侧眼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危险性大约增加10%,由于病理性的玻璃体视网膜的改变通常是双侧的。患有视网膜脱离的人工晶状体眼的对侧眼发生视网膜脱离的危险性也较高。有视网膜脱离的无晶状体眼的对侧有晶状体眼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危险性为7%,表明导致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原因并不能完全归因于白内障手术这一-因素,与自身也有很大关系。(8)其他危险因素:包括早产儿视网膜病变、Marfan综合征和Stickler综合征等。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8haocangku.com/bnzbx/106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