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屈光手术由来,第一个做近视手术的人是谁又

年,Ruiz报告用近视性原位角膜磨镶术(keratomileusisinsitu)治疗高度近视。手术是用微型角膜刀切削出一片游离角膜瓣后,用同一角膜刀调整后在角膜基质床上进行第二次切削,切除部分角膜组织,再将游离角膜瓣缝回原位,通过控制第二次切除组织的面积和深度,获得不同的屈光矫正。手术避免了此前角膜磨镶术需将游离角膜片进行冷冻切削的问题,恢复期缩短,并增加了可矫正的近视度数。但因其负压环固定眼球时间长,且二次切削很难保持在同一中心,术后易发生中心视区偏离、屈光预测性不理想及散光不能控制等。后来Avalos发现游离角膜瓣不需要缝合而复位,可减少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并缩短手术时间。但在安全性、准确性和可预测性上,原位角膜磨镶术仍然不是一种理想的手术。虽然Ruiz于年发明了自动板层角膜刀(automaticcornealshaper,ACS),后来成为显微角膜板层刀(microkertome),提出了自动板层角膜成形术(automatedlamellarkeratoplasty,ALK),其实质还是一种原位角膜磨镶术。

年,希腊的Pallikaris将以往的角膜磨镶术与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结合起来在兔角膜上进行研究,提出了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insitukeratmileusis,LASIK),解决了PRK术后的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问题,最终使角膜屈光手术成为世界主流。

但是角膜屈光手术,尤其是表层手术仍继续发展。年,意大利的Camellin等在美国白内障与屈光手术年会(ASCRS)上首次报道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rsubepithelialkeratomileusis,LASEK),采用20%浓度的乙醇和机械的方法制成一个角膜上皮瓣,激光切削后回复原位以期减少haze。Pallikaris()又创新性地首先使用角膜上皮刀取代乙醇制作上皮瓣,称之为机械化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epipolis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Epi-LASIK)。年德国开始在临床上使用准分子激光去除角膜上皮与基质切削合为一个步骤完成的方式,这种方法被称为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epithelialphotorefractivekeratectomy,TPRK),此手术更为安全、快速,术后上皮愈合时间缩短,并且能够真正实现角膜地形图引导的个性化切削,国内最早在年由温州医科大学开始用于临床。随后,年国内开始的SPT(smartpulsetechnology)技术将准分子激光切削光滑程度进一步提高。

年以来,在美国得到广泛应用的激光“角膜刀”,用超高频率的飞秒激光(femtosecondlaser)进行角膜瓣的切削以代替微型角膜刀,近几年在我国也得到迅猛的发展。“单飞秒”的概念是源于人们期望以此取代准分子激光,但目前仍有一些问题尚未解决,如不能准确用于低度近视和高度近视的矫正、无精确的个性化治疗模式、不能用于相同或不同手术方式的二次增效术等。

笔记

此外,非激光的角膜屈光手术也仍然在发展之中。年,Reynolds首先提出通过在角膜周边放射状切口植入角膜基质环(intrastromalcornealringsegments,ICRS)重塑角膜形态的概念,并在早期的理论和研究中得到证实,通过扩展和压缩环的直径改变角膜前表面曲率从而矫正近视或远视。年,Fleming和Reynolds介绍角膜基质环用于矫正近视和远视,用PMMA材料°的角膜基质环植入兔眼角膜2/3厚度,中央角膜明显变平,变平的量与环的厚度有关。后来Flcming建立了数学模型:年,美国FDA批准在盲人眼上进行第I阶段临床研究:年开始的第前阶段临床研究为只近视眼植入角膜基质环;年,法国的Colim开始用于治疗圆锥角膜:我国温州医学院从年也开始了类似的临床研究。

美籍华人Liang()等以Hartmann-Shack波前像差感受器测量人眼屈光系统整体像差,并采用自适应光学系统(adaptiveoptics)使受试者矫正视力达到2.0,从此引发人们期望矫正人眼像差以获得“超常视力”(supemormalvision)的种种探索。年,瑞士和美国分别开始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角膜切削的临床研究。我国也从年开始了这方面的临床研究。




转载请注明:http://www.8haocangku.com/yzyy/14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