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议实况国际白内障屈光手术技术研讨

11月21-22日,为期两天的“国际白内障屈光手术技术研讨会”在辽宁沈阳顺利召开。

研讨会上,浙江大学眼科研究所所长姚克、医院院长汤欣、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院长陈伟荣、浙江大医院眼科副主任沈晔、医院院长张劲松等眼科专家,就白内障屈光手术的最新技术进行了交流,辽宁何氏医学院院长何伟致开幕辞,来自东北三省各地的眼科医生及西藏等西部地区的眼科医生听取了专家们的讲座,并与专家们交流手术经验。

研讨会上,姚克院长介绍:“我国白内障的发展,从最初以防盲为目的,已经开始进入屈光性白内障手术时代和白内障手术微创时代。”也就是说,以前白内障患者术后只是能看见,但会变成远视或近视,多数患者术后还有散光。但现在,随着微切口手术技术和新型人工晶体的应用,我们不仅能让患者看见,更能让患者看好。姚克举例说:“复曲面人工晶体(Toric)和非球面人工晶体解决了低阶和高阶像差的问题;多焦点人工晶体、可调节人工晶体解决了视近和远近的问题。”

虽然我国已经拥有与世界接轨的白内障手术技术,但是专家们同时指出,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均衡,这些高新技术还很难普遍用于基础的防盲治盲。而张劲松指出,老龄化让辽宁防盲治盲工作压力尤为大。“辽宁60岁以上人口有万,而60岁以上60%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白内障,80岁以上患病率%。另外我们基层医生的手术能力也较差。”沈晔建议:“高新技术白内障手术成本很高,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在辽宁,还是在全国,眼科医疗除了要紧跟国际发展,还要同时做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基础防盲工作。”

一手抓高新技术,一手抓基础防盲治盲是研讨会上多数专家的共识,但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院长陈伟蓉提出:“在广东这样发达地区,简单的复明手术不再能满足防盲治盲工作,我们需要高质量的抚贫。”

陈伟蓉说:“原来我们让失明的患者能看见就可以了,但现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都变了,很多人的工作离不开电脑、开车,这都需要我们用新型的人工晶体才行,我们现在要做高质量的抚贫,要把高新技术用在基础防盲治盲上。”

何氏眼科对防盲治盲工作,特别是对白内障的防治,是从20年前就开始的,何伟说:“虽然20年前我从日本回国时,就把小切口白内障手术、超声乳化、散光性人工晶体等技术带了回来。但那时我们自主创研能力比较差。现在新型人工晶体多是进口,一个就要2万元,用这样的晶体做一个白内障手术的总费用近3万元。何氏眼科的目标是人人享有看得见的权力,当然也要享有看得好的权力。所以,现在何氏眼科的眼产业基地正在研发生产中国自己的新型晶体。何氏用大数据技术,在多位眼科博士、材料学博士、工程学博士的合作下,针对中国人眼睛特点生产晶体,随着技术的成熟,未来我们可以把高新技术变成人人可支付的技术,这种高新人工晶体可以更广泛地用于防盲治盲,让更多人看得见看得好。”

何伟称:“我们还在研发个性化的晶体,如果说让白内障患者看得见的晶体是一代晶体,让患者看得好的是二代晶体,那么针对患者自身特点,订制的个性化人工晶体,就是三代晶体,这种‘私人订制’型的人工晶体,将针对某一个患者自身的眼部状况,在术前单独为他生产一个晶体,最大限度提高术后视觉质量。”

更多会议及培训信息,请继续







































白癜风应该如何治疗
用什么中药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8haocangku.com/bnzwh/3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