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岁孩子维生素D中毒,9岁女童长出乳房,还有9岁男童查出了肾结石和输尿管结石……
祖国的花朵们到底怎么了?
罪魁祸首,都是儿童保健品。
当下,不少家长因为自己曾经历过粗放式养育,对上一辈那一套养育方式不认可甚至极为抵触。等到自己当父母以后,便迫切希望自己能“科学育儿”。
当一些育儿类产品的商家,推出一套套看似很科学、具有很高的专业门槛理论时,这些家长轻易就被洗脑。儿童保健品这时候也买回来了。
问题是,儿童保健品到底有用吗?
我们看到的,是有孩子因为吃了保健品,出现了性早熟,还被诊断出佝偻病,有的孩子患上心肌受损、肝受损等。
种种事件背后,是一个千亿的保健品市场。
中国如今已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保健品市场,预计年市场规模将达到亿元。
而儿童保健品市场,则更加庞大、增速更快。
从年到年,儿童保健品市场规模由.4亿元涨至.7亿元。
暴利的驱使下,保健品操盘手们将目标瞄准了儿童群体。
你根本不知道,你给孩子喂下的是有益身体的补药,还是催命的毒药。
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聊一下儿童保健品背后的骗局。
1.53万儿童性早熟,保健品成最大“元凶”
重庆的胡女士,就中了“儿童增高保健品”的圈套。
胡女士一直觉得自己9岁的女儿跟同龄人比,矮了不少。以前很多人个子长得矮,都被归结于小时候营养不够,钙元素缺失等原因。不少家长对此尤为紧张。胡女士轻易就听信了营销推广,买了增高保健品。
一开始,女儿的确长高了几公分,可胡女士还没来得及高兴,她就发现9岁女儿的胸部开始发育,而且还来了月经。
去医院检查,医生诊断是那款增高产品导致了孩子性早熟。
所谓的“增高保健品”,其实就是激素的效果在作怪,等同于拔苗助长。
它的原理,就是加速骨龄的增长,缩短其生长期。最终导致孩子过早的停止发育,随之而来的还有“性早熟”。
从此,胡女士的女儿身高将很难突破厘米。
年,一名9岁男童肚子时常痛得死去活来,去医院检查出了肾结石和输尿管结石,最大一颗近两厘米大。
因为患有结石,他的肾出现严重积水,再晚一点治疗还可能形成尿毒症。
导致他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是每天都按时服用的保健品——钙片。
还有比这更严重的。
年,田女士3岁的女儿被诊断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在推销员的诱导下,她先后花费近8万元购买其保健产品。
万万没想到的是,女儿服用后很快出现眼睛出血、头发干枯稀疏等反常症状,但推销员说,再坚持一段时间,就会有好转。
直到年年初,孩子被诊断出佝偻病、心肌受损、肝受损等,病因指向为“药物蓄积”。
为了给女儿治病,她已经花了10万多,原本不富裕的家庭摇摇欲坠,如今只能靠着亲戚救助生活。
诸如此类的事件,在全国多到你不敢相信。
中国健康促进教育协会通过调查发现,国内有53万儿童性早熟,而保健品、医院公认的引起孩子性早熟最大的元凶。
既然如此,为什么家长们还要前赴后继地给自家孩子投喂各种保健品?
2.儿童保健品新套路
现在的育儿,已经不是当年的育儿了。
很多年轻家长,尤其年轻母亲,对育儿是很焦虑的。
从怀孕的时候,就被五花八门的体检孕检充斥着。孩子出生后,更多的焦虑迎面而来:焦虑孩子怎么总是生病,担心孩子缺乏营养,当孩子出现一点点的小问题,都足以让父母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无法承受一点点意外。
这时候,各种鱼龙混杂的育儿类营销机构,瞄准了新手家长们的焦虑心理,打着科学育儿的旗号,散播各种“伪科学育儿”知识。
要知道,新时代,保健品也早已用上了新的套路。
现在的保健品,在《广告法》等法律法规的管控下,基本不会出现在电视里了,更多经销商把生意转到了隐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