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承泣穴足阳明胃经

承泣穴位置图

承泣穴归属足阳明胃经,有消除黑眼圈、治疗近视、口眼歪斜等作用。

足阳明胃经

Acupoint

位置

标准定位:承泣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承泣位于眶下缘与眼球之间,正视时直对瞳孔。

取穴方法

患者闭目,正坐或仰靠、仰卧位,医者押手轻轻向上固定眼球,于眶下缘和眼球之间取穴。快速取穴:食指和中指伸直并拢,中指贴于鼻侧,食指指尖位于下眼眶边缘处即是。

主治

近视、远视、夜盲、眼颤动、眼睑痉挛、角膜炎、视神经萎缩、眼睛疲劳、迎风流泪、老花眼、白内障、急慢性结膜炎、散光、青光眼、色盲、目赤肿痛,视力模糊,夜盲,迎风流泪,口眼歪斜等。

别名

鼷穴、面窌(《针灸甲乙经》),面髎,目下(《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谿穴(《外台秘要》),鼠穴。

穴位解刨

承泣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下睑板肌、下斜肌、下直肌。有眶下动、静脉的分支及眼动、静脉的分支。分布着眶下神经分支、动眼神经下支及面神经肌支。皮肤由上颌神经的眶下神经分布。针穿皮肤、皮下组织以后,可经下睑板肌入眶内的下斜肌和下直肌。前肌为平滑肌受交感神经支配,后二肌是横纹肌,为动眼神经下支支配。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一眶脂体→下斜肌。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眶内眼球下直肌和下斜肌。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眶下神经分布;深层有面神经颧支、眶下动脉分布;眶内有动眼神经和眼动脉分支分布。布有眶下神经分支,动眼神经下支及面神经肌支,并有眶下动、静脉分支及眼动、静脉分支通过。

足阳明胃经

Acupoint

穴位解析

经穴名(ChéngqìST1)。出《针灸甲乙经》:承泣,在目下七分,直目瞳子。别名鼷穴、面窌,面髎,目下,谿穴,鼠穴。属足阳明胃经。承泣为阳蹻脉、任脉、足阳明胃经的交会穴。承即承接,泣指眼泪,此穴在目下,故名承泣。承,有受义。《针灸甲乙经》有:“目不明,泪出。”《尔雅·释言》:“泣,泪也”。此穴在目下,当悲泣泪下,此穴处首先受之,故名承泣。足阳明胃经的气血由本穴而出。1、“承泣穴”。“承”,受也。“泣”,泪也、水液也。承泣名意指胃经体内经脉气血物质由本穴而出。胃经属阳明经,阳明经多气多血,多气,即是多气态物,多血,血为受热后变为的红色液体,也就是既多液又多热。胃经的体表经脉气血运行是由头走足,为下行,与其构成无端循环的胃经体内经脉部分,气血物质的运行则为散热上行。本穴物质即为胃经体内经脉气血上行所化,在体内经脉中,气血物质是以气的形式而上行,由体内经脉出体表经脉后经气冷却液化为经水,经水位于胃经之最上部,处于不稳定状态,如泪液之要滴下,故名“承泣穴”。2、“鼷穴”、“面髎穴”、“溪穴”。“鼷穴”,地部之小洞也。“面髎”,面部之孔隙也。“溪穴”,孔隙中流水的小溪也。“鼷穴”、“面髎”、“溪穴”名意皆指有地部孔隙沟通阳明胃经体内与体表经脉,气血物质内外相通。3、阳跷任脉足阳明之会。本穴物质由胃经体内经脉气血外出变化而来,胃经体内经脉气血出体表后既有液化之水又有温热之气,气血物质的阴阳相济之性同于跷脉,故为跷脉足阳明之会。此外,本穴的地部经水其性又同于任脉,可循地部别走任脉的承浆穴,故其又为任脉足阳明之会。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以及天部的温热之气。经水循地部层次下走任脉的承浆穴,温热之气的浊重部分循胃经下行,阳热之气交于阳跷脉。将体内胃经的物质营养及能源输送头面天部及任脉、阳跷脉等。承泣穴有散风清热,明目止泪的作用。承泣穴有祛风散热、疏邪明目等作用。任脉为阴脉之海,“上颐循面入目”,阳跷脉“交目内眦”,足阳明之经别“还系目系”,足阳明之经筋“为目下纲”,本穴于目下,为上述三经之交会穴,故善治目疾,亦可治口面病证。

现代常用于治疗结膜炎、近视、远视、散光。青光眼、斜视、白内障、视神经萎缩、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等。按摩承泣穴能够治疗各种眼、口、鼻、舌、牙的毛病。《千金方》中记载此穴位能够治疗“目不明,泪出,目眩瞢,瞳子痒,远视漠漠,昏夜无见,与项口参相引。僻口不能言”。

专家推荐养眼功和用指按揉承泣穴,或转眼球对白内障、老花眼有治疗和预防作用。承泣穴的位置:就是流眼泪掉下来的地方,平视眼球那个瞳孔的下方就是承泣穴,也就是眼框上有一个小坑。每天揉按36次,一秒一下,每天坚持,视力就不会下降。除此之外眼睛视力保健还可以转眼球,微闭眼睛边自己转,顺时针36下,逆时针36下。其实当你在转动眼睛的时候,这些穴位经络的气血都在运行流通,转眼球就是在运行这些经络这些气血,就能保持这种好的视力和视觉效果。一定要日积月累,点点滴滴,得持这以恒,一定会收到好的效果。中医有一句古话叫:目得血而能视,眼睛必顺得到血液的濡养,它才能看东西。足得血才能步,脚有血了,才能迈步往前走,没有血就不行,走不了路。勿久视伤目。寒则补之,热则泻之,无灸。承泣穴主治眼睑动,目赤肿痛,近视,远视,散光,青光眼,白内障,夜盲,口眼斜,迎风流泪,头痛眩晕,急慢性角膜炎,急、慢性结膜炎,翼状胬肉,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眶下神经痛,面肌痉挛,面神经麻痹等。五官科系统疾病:急慢性结膜炎,近视,远视,散光,青光眼,夜盲症,睑缘炎,角膜炎,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白内障,视网膜色素变性,眶下神经痛。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肌痉挛,面神经麻痹。

穴位疗法

用食指指腹揉承泣1~3分钟,可以促进眼部血液循环,预防黑眼圈。用双手中指指腹按揉并做环状运动,时间宜短。每天坚持按摩承泣穴,可以起到疏通经络,减轻眼肌紧张和疲劳,改善眼的调节的功能。可预防近视眼,缓解眼部疲劳等。注意:此方法适合卸装后或淡妆按摩使用!用角刮法即倾斜45度,由内向外刮拭承泣穴,可缓解眼睑痉挛。以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固定,右手持针紧靠眶下缘缓慢直刺或平刺0.5~0.8寸,不宜提插捻转,透向目内眦,局部有酸胀感,可致流泪。如果针刺过深或斜刺可刺伤视神经,当深达2寸时可通过神经管刺伤脑,造成严重后果。注意:针刺时,应缓慢进针,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眶内出血。出针时要迅速按压针孔,以防出血。《圣济总录》:只可针三分,深即令人目陷,陷即不治。医者应详明其局部解剖,针1寸可也。笔者曾多次针此穴深1寸,偶有出针后局部青瘀的皮下出血现象,待二三周后瘀退青消,皆未影响视力。自觉皮下出血应无大碍,仅有碍面部美观,过深刺中视神经实应戒之。禁灸。穴位配伍

目赤肿痛

配伍穴位:太阳穴、承泣穴疾病概述:为多种眼部疾患中的一种急性症状。古代文献根据发病原因、症状急重和流行性,又称“风热眼”、“暴风客热”、“天行赤眼”等。按摩顺序与技法:闭上双眼,排除一切杂念,将大拇指的螺纹处分别轻按于两边太阳穴处,做顺时针按摩10次,做逆时针按摩10次;接着轻轻按摩承泣穴有助于缓解目赤肿痛。近视

配伍穴位:承泣穴、睛明穴口眼斜

配伍穴位:承泣穴、阳白穴承泣配风池、睛明,治目赤肿痛。承泣配风池、睛明,耳尖放血,有疏风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主治目赤肿痛。承泣配合谷、攒竹,治口眼斜。承泣配太冲、攒竹、鱼腰,治迎风流泪。承泣配足三里、合谷、攒竹、风池,有补益气血,祛风清热的作用,主治眼胞睑外翻及口眼歪斜。研究进展

治疗近视:针刺承泣对治疗近视有较好疗效。选用30号1.5寸毫针,在承泣进针,以30°向睛明方向斜刺,当刺入1寸左右,眼区周围有酸胀感或流泪时,轻轻捣刺3~5次,留针10min,出针后按压局部1~2min。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一般治疗2~4个疗程。调整心率:针刺承泣可使心率减慢。治疗冷泪:针刺承泣可温通气血,治疗冷泪。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目不明,泪出,目眩瞀,瞳子痒,远视,昏夜无见,目动与项口参相引,僻口不能言,刺承泣。《针灸大成》:主目冷泪出,上观,瞳子痒,远视,昏夜无见,目动与项口参相引,口眼斜,口不能言,面叶叶牵动,眼赤痛,耳鸣耳聋。《备急千金要方》:目动,与项口参相引。《备急千金要方》:目不明,泪出,目眩瞢,瞳子痒,远视,昏夜无见,目动,与项口参相引。僻口不能言。《外台秘要》:禁不宜灸,无问多少,三日以后眼下大如拳,息肉长桃许大,至三十日即定,百日都不见物,或如升大。《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禁不宜针,针之令人目乌色,可灸三壮,炷如大麦,忌如常法。

足阳明胃经

Acupoint

提示

注意:针刺时,应缓慢进针,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眶内出血。出针时要迅速按压针孔,以防出血。《圣济总录》:只可针三分,深即令人目陷,陷即不治。医者应详明其局部解剖,针1寸可也。笔者曾多次针此穴深1寸,偶有出针后局部青瘀的皮下出血现象,待二三周后瘀退青消,皆未影响视力。自觉皮下出血应无大碍,仅有碍面部美观,过深刺中视神经实应戒之。

禁灸。

阳蹻脉、任脉、足阳明胃经之交会穴。

此文章图片和文字均为网络整理,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欢迎志同道合的朋友加入我们的平台,大展宏图!同时期待质优价廉的产品厂商加入合作!请阅读理解平台运营模式文章“创业平台如何赚钱”,感谢您的支持与宝贵建议。




转载请注明:http://www.8haocangku.com/yzyy/88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