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雷公田,公路不通田还干;今日雷公田,脱贫攻坚走向前。”走进岑巩县天马镇雷公田村,宽敞的公路、高高的路灯、漂亮的楼房、穿梭的车辆一一映入眼帘。 在脱贫攻坚短短的五年时间,该村是如何做到全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干群面貌焕然一新呢? 夯实基础抓党建
天马镇雷公田村是岑巩县国土面积最大的行政村,全村国土面积44平方公里,居住着苗、侗、土家等十个少数民族,辖26个村民组,共有农户户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户人,属于岑巩县参照深度贫困村管理的贫困村。 年来,岑巩县人民检察院结对帮扶雷公田村,面对该村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涉贫面积大,水、电、路等基础条件落后等系列问题,成为县检察院攻克的“头等大事”。
为了让雷公田村尽快脱贫,县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李家彬多次带队调研,与雷公田村党支部座谈并达成共识,建立了县检察院党支部与雷公田村党支部“院村联建”工作机制。由党组副书记、支部书记、常务副检察长杨光军担任雷公田脱贫攻坚作战队队长,党组成员、支部副书记、政工科长涂祖恒担任副队长,抽调政工科副科长伍水发担任雷公田村“第一书记”。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县检察院共派出13名党员干警驻村,全院29名党员干警结对帮扶了余户贫困户。此外,该村脱贫攻坚作战队除了县检察院干警外,还有1名县森林公安干警、6名镇政府干部和6名村干,全面打响了雷公田村以党建扶贫为主的脱贫攻坚歼灭战。
“感谢县检察院党支部的帮扶,现在有了党员活动室,我们开展党建工作方便多了。”雷公田村党支部书记杨应权感激地说。 原来,雷公田村以前的村委会办公条件差,村委会办公面积仅平方米,十分狭窄,不便工作。 看到此情况后,县检察院积极与镇党委政府、教育部门协调,将原用于村小学、幼儿园师生食堂的2幢破旧平房拆除,用于修建村级文化运动场所,并出资另行选址专门为村幼儿园修建了食堂。投入帮扶资金20余万元,用作村级办公用房的闲置雷公田村小学三层教学楼进行修缮和改造。 办公室、党员活动室、会议室、厨房、卫生间、洗浴室和驻村队员宿舍,会议桌椅、电脑、打印、复印机等办公设施让村委会焕然一新,大家的工作劲更足了。
同时,县检察院还协调、筹集项目资金近50万元,硬化了村级文化运动场地近平方米,建成一个标准篮球场、戏台、文化墙,实施了绿化、亮化项目,村委会办公场所得到明显改善。 在“院村联建”中,县检察院党支部切实加强与雷公田村党支部建设,多次组织召开“院村联建”党员座谈会,并于年建立了“院村联建”《党员管理制度》、《党员学习制度》、《联建工作制度》等10余项规章制度。积极举办打赢脱贫攻坚战为主题的“重温入党誓词”、“院村联建·迎七一·促脱贫”、“感党恩·庆三八·助脱贫”、庆“八一”建军联谊会、庆“国庆”篮球友谊赛、专题党课等主题党日活动。 年县检察院党支部与雷公田村党支部共50余名党员,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不断提高县检察院党支部、雷公田村党支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激发驻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充分发挥党员在脱贫攻坚中的模范带动作用,充分展示了党建引领助推脱贫致富的示范作用。 完善设施助脱贫
“做梦都没想到,我们这么偏僻的村寨也通了水泥公路。”新田坳组村民吴吉珍乐呵呵地说。
年,雷公田仅有一条由镇政府经村委会到羊桥乡地坝村的公路,全长20公里左右,而受益的村民组也只有五、六个。全村26个村民组,分居较散。 雷公田村马家坳至新田坳组路段便是如此。该路段十分偏远,路面没有硬化,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给群众出行造成了极大的不便。 在县检察院的协调下,去年6月,投入余万元兴建了一条3公里长的“组组通”,解决了两个村民组60户、余人的出行难题。
同时,县检察院党支部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多次与县交通运输局协调,从年来,先后争取“组组通”项目资金余万元,建成小康路17条,通组路由原来的20公里增加到74.2公里、串户路19公里,让26个村民组全部通了水泥路。为村民安装路灯盏,完成危房改造贫困户户,易地扶贫搬迁84户、人。 如今,傍晚时分走进雷公田村深处的河坝组,一盏盏太阳能路灯像一串串明珠,在通向村庄的道路边银光闪亮。 “我这辈子都没想到,在我们这样偏僻的小山村,不仅通了公路、有了自来水、还安装了路灯……真是托了党和政府的福呀!”老党员汪荣才高兴地说。
饮水困难是雷公田村脱贫攻坚最大的的短板之一,为解决安全饮水问题,年初,县检察院主动协调县水务部门,筹集资金10余万元,雇请省地质队专业技术人员在全村范围内勘探地下水源。 经过两个多月的勘探寻找,但仍没有勘探到水源,怎么办? 李家彬同志再次协调水务、水投部门并在县水务局、县水投公司的帮助下,在雷公田村实施小康水项目建设4处,为季节性缺水的11个组申报了城镇集中供水项目,现已为6个村民组户余名村民接通了城镇集中供水,保障了群众安全饮水。 “真没想到,我们这么偏僻的农村也用上了集镇自来水。”老党员、雷公田组长吴兆明感慨地说。 年来,县检察院认真落实企业帮扶措施,邀请企业走进雷公田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创新脱贫攻坚“检察长·董事长”座谈会新模式,企业自愿资助10余万元助推脱贫攻坚。 产业革命促增收
在雷公田组的大坝上,一块块薄膜覆盖的烟地在阳光下熠熠闪光;通往石家寨组公路边的山头,一株株油茶苗正茁壮成长……这正是以雷公田村众态种养专业合作社发展村级集体产业,带动群众推进产业革命的一个示范效应。
产业兴则百姓富。年,县检察院投入党建帮扶资金21.8万元,用于帮扶雷公田村众态种养专业合作社发展烤烟生产,壮大村级集体产业,推进亩以上坝区的产业发展,引导、鼓励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因户施策”搞产业,让户贫困户%加入了合作社,通过“合作社+贫困户”“异地置业”等模式,以“十户一体”抱团发展,走出了“种植烤烟为主、发展养殖和中药材为辅”的产业发展之路。 “非常感谢县检察院的大力帮扶,把我们村合作社的油茶、中药材、烤烟示范基地都搞起来了,我们再不用外出,在家门口就能务工,老人小孩都要能照顾到。”石家寨组村民杨秀岑感激地说。 为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今年,雷公田村党支部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在县检察院党支部的扶持并投入党建帮扶资金10万元,建成村级合作社优质烤烟示范点亩、油茶示范基地亩;与此同时,为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村党支部书记杨应权带头种植优质烤烟60亩,通过示范效应,农业产业革命在全村蓬勃发展。
“如果没有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没有驻村党员干部的尽心帮扶,我这辈子很难脱贫。”说起脱贫产业,塘冲组贫困户姚贤州感激地说。年,网格员涂祖恒在遍访时,得知姚贤州是养殖能手,便鼓励他发展产业致富,帮他申请“因户施策”项目资金1.2万元。利用这些资金,姚贤州养牛2头、猪4头,种植中药材黄精20亩,年收入3万多元,顺利地脱贫摘帽。 截至目前,全村有26户群众发展优质烤烟1亩,种植油茶0余亩、已移栽0亩,发展黄精、太子参、艾叶等中药材亩,水蜜桃、李子等精品亩,全村各项产业预计年创产值万元,采取利益联结实现贫困户户、人全覆盖。 目前,全村已实现脱贫户、人,未脱贫仅剩18户、45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42%。 法治扶贫暖人心
“我活了91岁,现在终于有了依靠。”年12月5日,雷公田村龙田湾组苗族老人马银香感动得落了泪。
原来,马银香有3个儿子:大儿子外出务工,无法赡养她;二儿子患有智障,无能力赡养她;小儿子在邻近镇务工。老伴去逝后,马银香独自生活,3个儿子对老人不闻不问。 年,邓有祥在走访中,看到马银香的房屋属于危房,立即为老人申报了一级危房改造项目,帮助她搬进了新居。看到马银香患有严重白内障,生活难以自理,网格员积极与签约医生联系请他上门来为老人检查,由于马银香年龄较大,不能做白内障切除手术,工作人员这才作罢。 为了让老人安度晚年,经做马银香儿子们的工作,让他们接老人一起共同生活,但大儿子与小儿子都不愿意赡养老人。无奈,他们只好对两人进行宣传法律,指出如果不赡养老人,就会依法受到处罚。经过深入细致地做工作,老人的小儿子终于答应接母亲共同生活。
类似这样的法制扶贫工作还有许多。龙田湾组的土家族青年伍林江,爱人生了两个女儿,医院生产,也没有办理准生证,导致两个孩子没办法上户口。为此,伍林江先后跑了十多次,都难以办理上户手续。如今,两个孩子大的5岁,小的3岁,都达到进幼儿园的年龄,夫妻俩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网格员得知这件事后,主动到辖区派出所协调,最终成功帮助伍林江的两个女儿上了户口,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两年来,县人民检察院党支部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在雷公田、苗落等6个村建立了检察法制扶贫联络站,还与岑巩县新雨林服饰、医院等6个企业建立服务企业联络站;还推进法制进校园工作,县检察院17名党员检察官担任了17所学校法制副校长。在法制扶贫中,县检察院党支部结合当前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禁毒、示范城市创建、破坏扶贫工作刑事案件和农村中存在的不赡养、不抚养等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行为,先后开展法治扶贫宣传活动60余场次,受教育群众0余人,化解矛盾纠纷13起,该村连续5年未发生一起刑事案件,在全村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疫情防控期间,县检察院驻村干部坚持一线,敢于担当,不惧艰险,加强疫情防控宣传,以网格为单位,全村设置卡点2个,并轮流值守,先后排查外出返乡农民工人次,落实居家隔离30人,制止群众办酒席13起,劝阻走亲访友31人次,全村未发现一起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 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先后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共计1余件,由于成绩突出,年以来,雷公田村党支部被州委组织部评定为“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州级示范点”,村党支部书记杨应权被表彰为“全州脱贫攻坚优秀村干”、涂祖恒同志被表彰为“全县脱贫攻坚优秀党务工作者”、伍水发同志被表彰为“全县脱贫攻坚优秀第一书记”荣誉称号。
通讯员张能秋张娅琴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余欢
编审徐学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