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针概述
眼针疗法是针刺眼球周围、眼眶边缘的穴位,以治疗全身疾病的方法。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就有针刺睛明、攒竹等眼周穴位治疗疾病的记载。
各种病症眼针疗法
共同性斜视眼针疗法共同性斜视是指双眼同时注视时,目珠偏于内眦的眼病。病名见于《幼幼近编》,又名小儿通睛外障、双目通睛等,《目经大成·天旋》中称为“天旋”,书中说:“此症通睛偏昃,白眼斜视,盖乾廓下倾,幼时所患者也,故曰天旋”。多自幼发病。通睛类似于西医学的共向性内斜视,是指眼球向各方向转动或用任何眼注视时,其偏斜程度(斜视角)相等。共同性内斜视可分为调节性与非调节性两类,前者临床常见,多为患有屈光不正,眼过度调节而引起过强的集合力所致;后者原因甚多,与眼外肌发育异常、集合力过强、分散力过弱、融合功能不良等有关。
两眼球协同运动是由大脑中枢所管制,使分开的两只眼变为同一功能单位,如果中枢管制失调,眼外肌力量不平衡,两眼不能同时注视目标时,视轴将呈分离状态,其中一眼注视目标,另一眼偏离目标称为斜视。
共同性斜视以眼位偏向颞侧、眼球无运动障碍、无复视为主要临床特征。斜视的患者因为眼位不正,其注意一个物体时,此物体影像于正常眼落在视网膜中心凹上,斜视眼则落在中心凹以外的位置,如此视物就会出现复视情形;一眼影像受到抑制,丧失两眼之单视功能与立体感,有的还会导致视力发育不良而造成弱视。
共同性斜视为各眼外肌功能正常,眼球向各个方向运动无障碍,但双眼视轴分离者。根据注视眼的性质可分为单侧性和双眼交替性;根据斜视发生的时间可分为间歇性、恒定性或周期性等。按眼位的偏斜方向可以把共同性斜视分为内斜视、外斜视和垂直性斜视。
《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上》谓:“……有因小儿眠之熄下亮处,侧视久之,遂致筋脉滞而偏者。”结合临床归纳如下两个方面。
(1)先天禀赋不足,眼带发育不良而目偏斜与生俱来,或眼球发育异常,致,能远怯近日久目珠偏斜。
(2)婴幼儿期长期逼近视物或头部偏向一侧、视之过久致筋脉挛滞而致目偏视。
共同性斜视眼针疗法一
取穴主穴:眼针7区、眼针2区、太阳、丝竹空、攒竹、承泣、风池。配穴:光明、足三里、中脘、脾俞。
操作规程:每次选主穴平补平泻,留针40分钟,眼针7区沿眶缘向颞侧皮下斜刺,眼针2区沿眶缘向鼻侧斜刺,进针时用0.5寸亳针进针0.5寸,丝竹空透太阳,攒竹平刺0.5寸,承泣进针从眶下缘中点与眼球之间,紧贴眶缘垂直刺入眼球下,使胀感达于整个眼球;风池垂直向同侧口角方向刺入0.8~1寸,平耳垂水平,略斜向下,针用补法,务使针感走达眼区或眼球部,以眼球有酸困、收缩、胀感为佳。光明、足三里、中脘、脾俞直刺有针感。进针完毕后嘱患者闭眼,坐位或仰卧位。
留针40~60分钟,20~30分钟行针一次,期间不断观察患者情况,并嘱患者家属协同留观。
操作间隔: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2~3天。
主治:禀赋不足证:目珠偏斜向内侧,与生俱来或幼年逐渐形成,或伴目珠发育不良,能远怯近,视物模糊;舌淡红,苔薄白,脉弱或缓。
共同性斜视眼针疗法二
取穴主穴:眼4区、眼2区、太阳、丝竹空、攒竹。配穴;承泣、风池、阳白、球后、下睛明。
操作规程:每次选主穴平补平泻,留针40分钟,眼针4区沿眶缘向鼻侧皮下斜刺,眼针2区沿眶缘向鼻侧斜刺,进针时用0.5寸毫针进针0.5寸,丝竹空透太阳,攒竹平刺0.5寸,承泣针刺时用左手拇指向上固定眼睛,右手将针缓慢直剌1.5寸。风池向鼻尖方向斜刺0.5寸。太阳斜刺0.5寸。下睛明、球后针刺时用左手将眼球固定,右手靠眶缘缓慢刺入1寸。阳白向下平刺0.5寸,进针完毕后嘱患者闭眼,坐位或仰卧位。
留针40~60分钟,20~30分钟行针一次,期间不断观察患者情况,并嘱患者家属协同留观。
操作间隔: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2~3天。
主治:经络挛滞证:小儿长期仰卧,或长期逼近视物,或偏视灯光及亮处,眼珠逐渐向内偏斜,全身及舌脉无异常。
弱视眼针疗法弱视是由于先天性或在视觉发育的关键期进入眼内的光刺激不够充足,剥夺了黄斑形成清晰物像的机会(视觉剥夺)和(或)两眼视觉输入不等引起清晰物像与模糊物像之间发生竞争(双眼相互作用异常)所造成的单眼或双眼视力减退。一般眼科检查无器质性病变,经睫状肌麻痹检影后矫正视力≤0.8者均为弱视。
弱视是指眼球外观正常而单眼或双眼视力低下,矫正镜片不能改善视力,但如在幼年时采用遮盖疗法,则视力可以部分或全部恢复。
在古代文献中,前人将其归结到如“视瞻昏渺”、“青盲”、“目暗不明”等相关的眼病中。对发病机制的认识也相应体现在能引起弱视的“能近怯远”、“能远怯近”、“小儿通睛”和“小儿眼生翳”中。
(1)弱视发病之本在于先天禀赋不足。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与生俱来。目之先天之精禀受父母,先天之精的盛衰取决于父母五脏之精的盛衰。元精上聚,使目形初具,又不断发挥其原动力作用,推动目的形、神的不断发育、完善。先天之精匮乏,精微物质则不能上聚以形成目,更不能促进眼视觉功能的发育,其结果必然形成弱视。
(2)弱视发病之源在于后天失养。人禀受千先天之精而生,既生之后则依赖后天营养的不断滋养。后天之精匮乏则精微物质不能上达于目而影响眼视瞻功能的发挥。五脏为后天之精化生和储敢的场所,因此,只有脏腑功能正常,化生有源,精有所藏,眼才能源源不断地得到精微物质的滋养,形成形神兼备的眼睛。
(3)弱视在脏责之于肝肾脾。眼作为一视觉器官,“所以视万物,别黑白,审长短”为人体之外窍,与其他组织器官一样,其功能也是脏腑功能的外在表现。眼之所以能发挥正常的视瞻功能是在脏腑的功能活动下,精气不断上输,营养于目的结果。在视觉的发育和弱视的形成过程中,脏腑之中以肝肾脾的失调最为引人重视。
弱视眼针疗法一
取穴主穴:眼2区、眼8区、百会、丝竹空、太阳、睛明、风池、承泣。配穴:肾俞、关元、天枢、气海、足三里、三阴交。
操作规程:每次选主穴平补平泻,留针40分钟,眼针2区沿眶缘向鼻侧皮下斜刺,眼针8区沿眶缘向颞侧皮下斜刺,进针时用0.5寸亳针进针0.5寸,百会平刺0.5寸,丝竹空透太阳,睛明进针时先将眼球以手指向外侧固定,紧靠眶缘垂直刺入0.5~1寸,风池向鼻尖方向斜刺0.5寸,承泣进针从眶下缘中点与眼球之间,紧贴眶缘垂直刺入眼球下。肾俞斜刺0.5寸,关元、天枢、气海直刺0.5寸,足三里、三阴交直刺1寸。进针完毕后嘱患者闭眼,坐位或仰卧位。
留针40~60分钟,20~30分钟行针一次,期间不断观察患者情况,并嘱患者家属协同留观。
操作间隔: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2~3天。
主治:禀赋不足证:胎患白内障术后或先天远视、近视等视物不清;或兼见小儿夜惊,遗尿,舌质淡,脉弱。
弱视眼针疗法二
取穴主穴:眼7区、眼5区、百会、睛明、风池、承泣、攒竹、鱼腰。配穴:合谷、章门、胃俞、中脘、足三里、脾俞。
操作规程:每次选主穴平补平泻,留针40分钟,眼针7区沿眶缘向颞侧皮下斜刺,眼针5区沿眶缘向鼻侧皮下斜刺,进针时用0.5寸亳针进针0.5寸,百会平刺0.5寸,睛明进针时先将眼球以手指向外侧固定,紧靠眶缘垂直刺入0.5~l寸,风池向鼻尖方向斜刺0.5寸,承泣针从眶下缘中点与眼球之间,紧贴眶缘垂直刺入眼球下,攒竹、鱼腰平刺0.5寸,章门、中脘直刺0.5寸,胃俞、脾俞斜刺0.5寸,足三里直刺1寸。进针完毕后嘱患者闭眼,坐位或仰卧位。
留针40~60分钟,20~30分钟行针一次,期间不断观察患者情况,并嘱患者家属协同留观。
操作间隔: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2~3天。
主治:禀赋不足证:胎患白内障术后或先天性远视、近视等视物不清;或兼见小儿夜惊,遗尿,舌质淡,脉弱。
近视眼针疗法近视是指眼在调节松弛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系统的折射后焦点落在视网膜之前。古代医籍对本病早有认识,称为“目不能远视”,又名“能近怯远症”,至《目经大成》始称近视由先天生成。近视的发生与遗传、发育、环境等诸多因素有关。
近视的分类方法如下:按度数的浅深可分为低度(-3.OOD以下)、中度(-3.00--6.00D)、高度(-6.OOD以上)三种。按病因病理可分为轴性、曲率性、屈光率性、调节性(假性)。按发生发展的先后与趋势可分为先天、后天或单纯性与病理性两类。病理性近视也称进行性近视,超过-20.OOD的称恶性近视。根据点用睫状肌麻痹剂后的屈光变化可分为假性(用药后近视消失)、真性(用药后近视度未降低)、混合性(用药后近视度降低但仍未恢复正视者)三种。其中假性近视所占比例不会超5%,真性与混合性均各占半数,随着年龄增加,假性比例慢慢降低,真性比例逐渐增加。
近视眼是损害视力最常见的眼病之一,多发生在青少年时期,每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痛苦。
本病巢元方认为:“夫目不能远视者,由于目为肝之外候,脏腑之精华,若劳伤腑脏,肝气不足,……故不能远视。”表明中医对“不能远视”是强调整体观念的,且认为其发病原因与人体脏器所受的影响有关。唐·孙思邈所着《千金要方.七窍病》中说:“数看日月,夜视星火,夜读细书,月下看书,抄写多年,雕镂细作,博奕不休,……丧明之本”。眼科专着《秘传眼科龙木论·龙目总论》中亦说:“抄写雕镂,刺绣博奕,……皆能目病”。至明代,傅仁宇所着的《审视瑶函·目为至宝论》说:“竭视劳瞻,而不知养息”,能致病而损光华,才确定了久视伤睛成近视的观点。《诸病源侯论·目病诸侯》中谓:“劳伤肝腑,肝气不足,兼受风邪,使精华之气衰弱,故不能远视。”在《审视瑶函·内障》中称:“肝经不足肾经病,光华咫尺视模糊”及“阳不足,病于少火者也”。结合临床归纳如下两个方面。
(1)过用目力,久视伤血,血伤气损,以致目中神光不能发越于远处。
(2)肝肾两虚,禀赋不足,神光衰弱,光华不能远及而仅能视近。
近视眼针疗法一
取穴主穴:眼针1区、6区、7区、攒竹、丝竹空、太阳、合谷。配穴:光明、脾俞、肾俞、百会、气海。
操作规程:每次选主穴平补平泻,留针40分钟,眼l区沿眶缘向颞侧皮下斜刺.6区、7区沿眶缘向颞侧皮下斜刺,进针时用0.5寸毫针进针0.5寸,攒竹平刺0.5寸.丝竹空透太阳l寸,合谷直刺1寸,百会平刺0.5寸,脾俞、肾俞斜刺0.5寸,光明、气海直刺0.5寸。进针完毕后嘱患者闭眼,坐位或仰卧位。
留针40~60分钟,20~30分钟行针一次,期间不断观察患者情况,并嘱患者家属协同留观。
操作间隔:得气后留针40分钟到1小时,一周三次,三个月为1个疗程。
主治:气血不足证:视近清楚,视远模糊,眼底或可见视网膜呈豹纹状改变;或兼见面色晄白,体疲乏力;舌质淡,苔蒲白,脉细弱。
近视眼针疗法二
取穴主穴:眼针2区、4区、8区、攒竹、丝竹空、太阳、合谷。配穴:肝俞、肾俞、太溪、太冲、光明。
操作规程:每次选主穴平补平泻,留针40分钟,眼2区、4区沿眶缘向鼻侧皮下斜刺,8区沿眶缘向颞侧皮下斜刺,进针时用0.5寸亳针进针0.5寸,攒竹平刺0.5寸,丝竹空透太阳l寸,合谷直刺1寸,肝俞、肾俞斜刺0.5寸,太溪、太冲直刺0.5寸,光明直刺l寸。进针完毕后嘱患者闭眼,坐位或仰卧位。
留针40~60分钟,20~30分钟行针一次,期间不断观察患者情况,并嘱患者家属协同留观。
操作间隔:得气后留针40分钟到l小时,一周三次,三个月为1个疗程。
主治:肝肾两虚证:能近怯远,可有眼前黑花飘动,眼底可见玻璃体液化混浊,视网膜呈豹纹状改变;或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寐差多梦;舌质淡,脉细弱或弦细。
白内障眼针疗法晶状体混浊就称为白内障,当各种原因引起房水成分和晶状体囊通透性改变及代谢紊乱时,晶状体蛋白变性,纤维出现水隙、空泡、细胞上皮增殖等改变,透明晶状体变为混浊即形成白内障。
晶状体轻度混浊不影响视力者没有临床意义,当混浊使视力下降时,才认为是临床意义的白内障。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将晶状体混浊并使视力下降到0.7或0.7以下者作为诊断指标。
老年性白内障是一种多见的,后天形成的原发性白内障。一般为双侧发病.但混浊程度、发展速度与成熟早晚均有不同。多发生于50岁以上的老人,其发病率在50~60岁时为60%~70%,在70岁以上者为80%。根据发生部位可分为皮质性(约占70%)、核性(约占20%),其他为混合性,单纯囊膜性极其少见。皮质性又可分为周边型、后皮质囊下型及核周型。
(1)先天不足所致。
(2)年老体弱,肝肾阴亏,精气不能上荣于目。
(3)脾胃虚弱,运化不足,精微不化,精气失充养而致。
(4)肝经风热上攻于目系。
(5)阴虚湿热熏蒸于目亦可发生。
(6)外伤或因头部、眼部遭受剧烈震击,而至神水受伤,晶珠混浊而成。
白内障眼针疗法一
取穴主穴;眼针5区、4区、风池、承泣、上星、球后。配穴:窍阴、丘墟、中都、外丘、光明。
操作规程:每次选主穴平补平泻,留针40分钟,眼针5区沿眶缘向员侧斜刺,4区沿眶缘向从侧皮下斜刺.进针时用0.5寸亳针进针0.5寸,风池垂直向同侧口角方向刺入0.8~1寸,平耳垂水平,略斜向下,务使针感走达眼区或眼球部,眼球有酸困、收缩、胀感为佳。承泣针从眶下缘中点与眼球之间,紧贴眶缘垂直刺入眼球下,上呈平刺0.5寸,球后进针时嘱咐患者眼睛向上看,用手指轻轻固定眼球,针尖略向上方朝视神经孔方向垂直刺入1~1.5寸,窍阴直剌0.1~0.2寸,丘墟直刺0.5~0.8寸,中都平刺0.5~0.8寸,外丘且刺0.5~0.8寸,光明直刺l寸。进针完毕后嘱患者闭限,坐位或仰卧位。
留针40~60分钟,20~30分钟行针一次,期间不断观察患者情况,并嘱患者家属协同留观。
操作间隔: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肝热上扰证:视物不清,视力缓降,晶珠混浊,或有眵泪,目涩胀;时有头昏痛,口苦咽干便结;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弦数。
白内障眼针疗法二
取穴主穴;眼针2区、4区、百会、睛明、承泣、攒竹。配穴:命门、委中、飞扬、大钟、太溪、京门、中极。
操作规程:每次选主穴平补平泻,留针40分钟,眼2区沿眶缘向鼻侧斜刺,4区沿眶缘向鼻侧皮下斜刺,进针时用0.5寸毫针进针0.5寸,百会平刺0.5寸,睛明进针时先将眼球以手指向外侧固定,紧靠眶缘垂直刺入0.5~1寸,承泣进针从眶下缘中点与眼球之间,紧贴眶缘垂直刺入眼球下,攒竹平刺0.5寸,命门直刺0.5寸,委中直刺l寸,飞扬直刺1寸,大钟直刺0.5寸,太溪直刺l寸,京门斜刺1寸.中极直刺0.5寸。进针完毕后嘱患者闭眼,坐位或仰卧位。
留针40~60分钟,20~30分钟行针一次,期间不断观察患者情况.并嘱患者家属协同留观。
操作间隔: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肝肾不足证:视物昏花,视力缓降,晶珠混浊;或头晕耳鸣,少寐健忘,腰酸腿软,口干;舌红苔少,脉细。或见耳鸣耳抒.潮热盗汗.虚烦不寐,口咽干痛,小便黄少,大便秘;舌红少津,苔薄黄,脉细弦数。或烦热口臭,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腻。
白内障眼针疗法三
取穴主穴:眼针5区、7区、百会、攒竹、承泣。配穴:大都、足三里、中脘、内庭、脑空、支沟、章门、关元。
操作规程:每次选主穴平补平泻,留针40分钟,眼5区沿眶缘向鼻侧斜刺,7区沿眶缘向颞侧皮下斜刺,进针时用0.5寸毫针进针0.5寸,百会平刺0.5寸,攒竹平刺0.5寸,承泣针从眶下缘中点与眼球之间,紧贴眶缘垂直刺入眼球下,大都直刺0.5寸,足三里直刺l寸,中脘、章门、关元直刺0.5寸,内庭直刺0.5寸,脑空平刺0.5~0.8寸,支沟直刺0.5寸。进针完毕后嘱患者闭眼,坐位或仰卧位。
留针40~60分钟,20~30分钟行针一次,期间不断观察患者情况,并嘱患者家属协同留观。
操作间隔: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脾气虚弱证;视物模糊,视力缓降,晶珠混浊,或见晶珠混浊,视近尚明而视远模糊等;伴面色萎黄,少气懒言,肢体倦怠;舌淡苔白,脉缓弱。
青光眼眼针疗法青光眼是指眼内压间断或持续升高的一种眼病。眼内压升高可因其病因的不同而有各种不同的症状表现。持续的高眼压可给眼球各部分组织和视功能带来损害,造成视力下降和视野缩小。如不及时治疗,视野可全部丧失甚至失明,故青光眼是致盲的主要病种之一。
青光眼属于祖国医学“绿风内障”、“青风内障”的范畴。祖国医学对绿风内障的病因病机早有论述,唐代王焘在《外台秘要》中对其病理提出了独到见解,认为:“此疾之源,皆从内肝管缺,眼孔不通所致。”《秘传眼科龙木论》叙述本病时提到:“皆因五脏虚劳所作,致令然也。“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对患者的瞳孔散大论述颇详:“瞳子散大者,少阴心之脉挟目系,厥阴肝之脉连目系,心主火,肝主目,此木火之势盛也。”说明瞳孔散大属肝火过盛,与情绪波动有关。元代倪维德则认为是“气为怒伤,散而不聚之病。”清代黄庭镜的《目经大成》中述“此症乃火、风、痰疾烈交攻,头目痛急,金井先散,然后神水随某脏而现某色。”青风内障多发生于素有头风、痰火和阴虚血少之人。每因忧郁忿怒,以致肝郁气滞;或风火痰涎上扰,或竭思劳虑,用意太过,以致真阴暗耗,阴虚火旺。上述因素均可致气血不和,阻遏经络,神水瘀滞而酿成本病。
病因总结可见绿风内障多由于肝胆火邪亢盛,热极生风,风火攻目;或情志过伤,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化火上逆;或脾湿生痰,痰郁化热生风,肝风痰火,上扰清窍;或劳神过度,真阴暗耗,水不制火,火炎于目或水不涵木,肝阳亢而生风,上扰目窍;或索体阴阳偏盛,气机失常;诸种原因,均可导致气血失和,经脉不利,目中玄府闭塞,气滞血郁,神水瘀积,酿成本病。青风内障多由于忧愁忿怒,肝郁气滞,气郁化火;或脾湿生痰,痰郁化火,痰火升扰;或竭思劳神,用意太过,真阴暗耗,阻虚火炎;或日久元气衰备,肝肾精血亏损,目窍失养,神光衰微;诸种因素皆可导致气血失和,脉络不利,神水瘀滞,酿成本病。
青光眼眼针疗法一
取穴:眼针2区、4区、5区、8区、球后、承泣、四白、睛明等。配穴:肝俞穴、足三里、太冲穴等。
操作规程:眼针2区沿眶缘向颞侧皮下斜刺,4区、5区沿眶缘向鼻侧斜刺,进针时用0.5寸毫针进针0.5寸;8区沿眶缘向颖上侧皮下斜刺,球后、承泣及睛明,进针采用1寸毫针直刺0.5~1寸。其他穴位直刺,进针完毕后嘱患者闭眼,坐位或仰卧位。
留针30~46分钟,期间不断观察患者情况,并嘱患者家属协同留观。
主治:青光眼肝胆火旺型(或肝郁化火型):表现为发病急剧,头痛如劈,目胀欲脱,连及目眶,视力急降,抱轮红赤或白睛混赤水肿,黑睛雾状混浊,瞳神散大,瞳内呈淡绿色,眼珠变硬甚或坚硬如石,伴恶心呕吐,或恶寒发热,溲赤便结,舌红苔黄,脉弦数等;或见眼部主症具备,伴有情志不舒,胸闷嗳气,食少纳呆,呕吐泛恶,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等。
青光眼眼针疗法二
取穴:眼针4区、5区、7区、8区、球后、承泣、四白、睛明,太阳。配穴:脾俞穴、肝俞穴、太冲穴等。
操作规程:眼针7区沿眶缘向颞侧皮下斜刺,4区、5区沿眶缘向鼻侧斜刺,8区沿眶缘向颇上方皮下斜刺,进针时用0.5寸亳针进针0.5寸;球后、承泣,太阳及睛明,进针采用1寸毫针直刺0.5~1寸。太冲穴直刺,肝俞、脾俞穴针尖斜向外侧斜刺,进针完毕后嘱患者闭眼,坐位或仰卧位。
留针30~60分钟,期间不断观察患者情况,并嘱患者家属协同留观。
主治:青光眼痰火上扰型:表现为起病急剧,眼部主症与肝胆火灼同。伴身热面赤,动辄眩晕,恶心呕吐,溲赤便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青光眼眼针疗法三
取穴:眼2区、4区、5区、8区、球后、承泣、四白、睛明、太阳鱼腰等为主,可适当选加全身穴位肾俞穴、肝俞穴、三阴交、光明穴等。
操作规程:眼针2区沿眶缘向颞侧皮下斜刺,4区、5区沿眶缘向鼻侧斜刺,8区沿眶缘向颇上侧皮下斜刺,进针时用0.5寸亳针进针0.5寸;球后、承泣、太阳及睛明,进针采用1寸亳针直刺0.5~l寸。肾俞、肝俞进针针尖斜向外侧斜刺,其他穴位直刺,进针完毕后嘱患者闭眼,坐位或仰卧位。
留针30~60分钟,期间不断观察患者情况,并嘱患者家属协同留观。
主治:青光眼阴虚风动型或肝肾阴虚型:表现为头目胀痛,瞳神散大,视物昏暧,虹视,眼珠变硬,伴心烦失眠,眩晕耳鸣,舌红少苔,或舌红少津,脉弦细而数或细数;或见劳倦后眼症加重,头眩眼胀,瞳神略有散大,视物昏矇,有虹视,失眠,耳鸣,五心烦热,口燥咽干,舌绛少苔,脉细数。病久瞳神渐散,中心视力日减,视野明显缩窄,眼珠胀硬,眼底视盘生理凹陷加深扩大,甚至呈杯状,颜色苍白。全身症状有头晕耳鸣,失眠健忘,腰膝酸软,舌红少苔或无苔,脉沉细数,或面白肢冷,精神倦怠,夜间多尿,舌淡苔白,脉沉细。
视神经萎缩眼针疗法视神经萎缩是由神经胶质纤维增生和血液循环障碍而导致的视神经纤维退行性病变,这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眼底疾病,多发于青壮年。表现为视力逐渐减退或消失,瞳孔扩大,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终至失明,眼底视乳头颜色变淡或苍白,视野向心性缩小,或呈扇形缺损,有的无暗点,有的相对或绝对无暗点。早期可无自觉症状,直至中心视力及色觉(先红后绿)发生障碍时才被注意。本病归属“青盲”范畴。
临床上根据病因、病变本质和视乳头的表现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病变。原发性视神经萎缩病变位于球后,向下行萎缩,表现为视乳头苍白而界限清楚,筛板清晰可见,常见于球后视神经炎、多发性硬化、变性疾病等,由外伤、眶内肿瘤或炎症压迫、球后视神经炎、遗传性疾病及烟酒、甲醇、铅中毒等引起。继发性者视乳头苍白,边界不清楚,不能窥见筛板,常见于由眼内疾病引起,多由视神经炎、视乳头水肿、视网膜脉络膜病变、视网膜血管病变晚期转变而来。
引起视神经萎缩的病因包括外感六淫、七情郁结、饮食不节、劳逸过度、热病久病、头目外伤及先天禀赋不足等。最早记载见于《诸病源候论》,“青盲者,谓眼本无异,瞳子黑白分明,直不见物耳。”并指出其病因与“脏腑气血不荣于睛”有关,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至唐代,开始探索治疗之法,《外台秘要》一书载述了“深师疗宵盲方”;宋元时代的着名眼科专着《秘传眼科龙术论》提出了小儿青盲一病,曰;“在母腹中忽受惊邪之气……便多患眼,其初患夜卧多惊,呕吐痰涎黄汁,渐渐失明。”如傅仁宇之《审视瑶函》一书,对本病病因有新的见解,“是乃玄府幽深之源郁遏,不得发此灵明耳。“书中强调“须讯其为病之始,若伤于七情,则伤于神;若伤于精血,则损于胆,皆不易治,而年老尤难”。
本病总的病机为目中玄府闭塞,致目视不明。其形成与肝肾亏损,精血不足;脾肾阳虚精微不化;久病心营亏损;热病后期,阴精耗伤;七情郁结,肝失条达密切相关。此外,头眼部外伤、肿瘤压迫、颅内手术等使目系受损,脉络痪滞,玄府闭阻也可形成本病,也可由青风内障、高风内障、暴盲等病演变而成。
视神经萎缩眼针疗法一
取穴主穴:球后、睛明、承泣、攒竹、风池、四白。配穴:曲池、阴陵泉。
操作规程:每次选主穴平补平泻,留针40分钟,配穴泻曲池、阴陵泉,眼针4区沿眶缘向鼻侧皮下斜刺,8区沿眶缘向颞侧斜刺,进针时用0.5寸毫针进针0.5寸;球后、承泣、睛明、攒竹、丝竹空、百会、进针采用1寸亳针直刺0.5~11寸。其他穴位直刺,进针完毕后频患者闭眼,坐位或仰卧位。
留针40~60分钟.20~30分钟行针一次,期间不断观察患者情况,并嘱患者家属协同留观。
操作间隔: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肝经郁热型:多见于小儿患热性病后,热退而双眼失明,或成人素体肝气旺盛,烦躁易怒,妇女乳房作胀,月经不洞,胃纳尚可,二便正常,舌质润,脉细数。
视神经萎缩眼针疗法二
取穴主穴;球后、睛明、承泣、攒竹、风池、四白。配穴:足临泣、太冲。操作规程:每次选主穴平补平泻,留针40分钟,配穴泻太冲,补足临泣、
眼针4区沿眶缘向鼻侧皮下斜刺,8区沿眶缘向颐侧斜刺,进针时用0.5寸毫针进针0.5寸;球后、承泣、睛明、攒竹、丝竹空、百会,进针采用1寸毫针直刺0.5~1寸。其他穴位直刺,进针完毕后嘱患者闭眼,坐位或仰卧位。留针40~60分钟,20~30分钟行针一次,期间不断观察患者情况,并嘱患者家协同留观。
操作间隔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肝郁损气型:见有病程缠绵,视物不清,素体气虚,周身乏力,不欲睁眼,胃纳尚可,口不干,二便正常,舌苔蒲白,脉和缓或弦细。
视神经萎缩眼针疗法三
取穴主穴:眼针4区、2区、8区、球后、睛明、承泣、攒竹、丝竹空、百会。配穴:太冲、太溪、肾俞等c
操作规程:每次选主穴平补平泻,留针40分钟,配穴补太冲、太溪,眼针4区沿眶缘向鼻侧皮下斜剌,2区、8区沿眶缘向颍侧斜刺,进针时用0.5寸毫针进针0.5寸;球后、承泣、睛明、攒竹、丝竹空、百会,进针采用1寸亳针直刺0.5~1寸。其他穴位直刺.进针完毕后嘱患者闭眼,坐位或仰卧位。
留针40~60分钟.20~30分钟行针一次,期间不断观察患者情况,并嘱患者家属协同留观。
操作间隔: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肾虚肝郁型:多见有视物模糊,视力下降,头晕.耳鸣,逆气上冲,胃纳减少,口干,便润,舌苔簿白或无苔,脉弦细尺弱或沉弦数。
视神经萎缩眼针疗法四
取穴主穴:眼针7区、4区、5区、6区、球后、睛明、承泣、攒竹、风池、丝竹空、四白。配穴:气海、血海。
操作规程:每次选主穴平补平泻,留针40分钟,配穴补气海、血海。眼针7区、6区沿眶缘向频侧皮下斜刺,4区、5区沿眶缘向鼻侧眶缘斜刺,进针时用0.5寸毫针进针0.5寸;球后、承泣、睛明、攒竹、丝竹空、四白,进针采用1寸亳针直刺0.5~1寸。其他穴位直刺,进针完毕后嘱患者闭眼,坐位或仰卧位。
留针40~60分钟,20~30分钟行针一次,期间不断观察患者情况,并嘱患者家属协同留观。
操作间隔: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气血两虚型:多见于病程较长,视物不见,视力下降,胃纳欠佳,周身乏力,易出虚汗,视力久不恢复者。舌苔菏白,脉沉细无力。
细菌性结膜炎眼针疗法细菌性结膜炎是一种常见的眼部感染,约占所有结膜炎病例的5%。患眼可见结膜炎症和脓性渗出物,毒力特强的细菌,如淋球菌引起的细菌性结膜炎可危及视力。细菌性结膜炎临床上根据发病的快慢可分为慢性(数天至数周)、急性或亚急性(几小时至几天)、超急性(21小时内);按病情的严重程度可分为轻、中、重度。
中医眼科将其称为“暴风客热”,该病名首载于《银海精微》,由于外感风热,猝然发病,以白睛红赤、眵多黏稠、痒痛交作为主要特征的眼病,又名暴风、暴风客热外障,俗称暴发火眼。本病多为外感风热邪毒,或疫疠之气,或兼有肺胃积热,风热相搏,上攻于目而致。
本病多为双眼患病,突然发生,一般在发病后3~4天达到高潮,以后逐渐减轻,1~2周痊愈,预后良好。若失于凋治,则病情迁延,可演变成慢性。本病多发于春、夏、秋季,常以手帕、毛巾、水、手为传染媒介,易在公共场所蔓延,也可散发于学校等集体生活场所。
《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中指出本病“乃素养不清,躁急劳苦客感风热,卒然而发也”。骤感风热之邪,风热相搏,客留肺经,上犯白睛而发;若素有肺胃蕴热,则病症更甚。
细菌性结膜炎眼针疗法一
取穴主穴:眼针l区、3区、4区、7区、睛明、瞳子髎、太阳。配穴:合谷、太冲。
操作规程:每次选主穴平补平泻,留针40分钟,20~30分钟行针一次,期间不断观察患者情况,并嘱患者家属协同留观。
1区、7区沿眶缘向颞侧皮下斜刺,眼针3区、4区沿眶缘向鼻侧皮下斜刺,睛明直刺0.5寸,瞳子髎平刺0.3寸,太阳斜刺0.5寸,合谷、太冲直刺0.5寸。进针完毕后嘱患者闭眼,坐位或仰卧位。
操作间隔: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细菌性结膜炎眼针疗法二
取穴主穴:眼针1区、3区、4区、7区、睛明、太阳。配穴:曲池、=合谷。
操作规程:每次选主穴平补平泻,留针40分钟,20~30分钟行针一次,期间不断观察患者情况,并嘱患者家属协同留观。
1区、7区沿眶缘向颞侧皮下斜刺,眼针3区、4区沿眶缘向鼻侧皮下斜刺,睛明直刺0.5寸,合谷直刺0.5寸,太阳斜刺0.5寸,曲池直刺l.5寸。进针完毕后嘱患者闭眼,坐位或仰卧位。
操作间隔: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未完待续......请持续中科白癜风新年优惠享不停福州白癜风专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