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一次次紧急的召唤,一个个难眠的夜晚,一台台艰难的手术……对于医疗队每一位队员而言,在语言不通、人手短缺、药品不足、没有器械的现实环境下,都没有难倒他们,他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职业素养想方设法、竭尽全力,让每一个前来求助的患者都能在最大限度内减轻疾患带来的痛苦。
然而,喀麦隆当地湿润的环境让蚊虫肆虐,医疗队员们随时都可能遭遇疟疾的侵袭,而高发的艾滋病、肝炎等传染病也带来了严重威胁。在这样的环境下,当地人民的热情、友好一次次温暖着医疗队员们的心。
24名医疗队员均“中招”感染疟疾都在两次以上
喀麦隆是非洲大陆气候最好的一个国家,温度常年保持在20℃至34℃之间,也正因为如此,属于疟疾高发地区。虽然出国前,省卫健委已经给医疗队员们做了多次疟疾预防及治疗的相关讲座,但大家对疟疾这种疾病还是没有深刻的认识。第19批援喀麦隆医疗队抵达后的第二个月,就先后感染,而且每个人的症状表现不一样,有的表现为腕关节和肘关节疼痛,误以为是吹空调引起的,还贴了膏药,有的表现为浑身疲乏无力、双下肢酸困、食欲不振,还有的队员以恶心、腹泻为初发症状,病情严重的队员冷热交替、双眼结膜充血,全身肌肉酸痛,头晕,发热、打冷战交替,俗称“打摆子”,就连老队员都无一幸免。大家在老队员的提醒下吃了口服抗疟疾药,抵抗力强的、发现早的服药后好些了,有的队员服药后症状未见缓解,又肌肉注射蒿甲醚、静脉滴注青蒿琥酯。
姆巴尔玛尤分队针灸科的杨玉云就是比较严重的一个,发烧到38.5℃了,都没意识到自己是疟疾。“头痛欲裂,全身乏力,肌肉、关节都酸痛,还伴有咳嗽,坐哪儿都没劲,刷牙都无力。躺着也难受,只能瘫软在床上。”杨玉云回忆,病情严重的那几天,她白天盼晚上,晚上盼天亮,每到傍晚就发烧。晚上烧得睡不着,就胡思乱想,总是担心见不到第二天的太阳。为了降温,她就像只壁虎一样紧贴在墙上,起床后用湿毛巾冷敷额头,擦洗身子散热,每到半夜身体忽冷忽热,冷的时候像掉进冰窟窿,裹着厚被子还是全身颤抖,热的时候像坐在蒸笼上,同时伴有头痛、呕吐、腹泻,几天吃不下饭,勉强吃几口也是食不知味。闻着饭菜甚至空气味都会恶心不适。
“疟疾,这种通过蚊虫叮咬来传播的传染病,在国内治疗已不是问题,但在非洲的医疗条件下,中资机构每年都会有人被它夺去生命。”第19批援喀麦隆医疗队总队长刘晓娟介绍,这一年来,医疗队24名成员无一幸免,全得过疟疾,而且几乎每个人“中招”都在两次以上。值得欣慰的是,经过及时治疗,队员们全都成功脱险,安然无恙。
HIV高发每一次手术都如履薄冰
除了疟疾,对于援喀麦隆医疗队员而言,在接诊过程中,还有一种传染病让他们特别戒备,那就是艾滋病。在这里,HIV病毒携带者及艾滋病人占总人口的5%以上,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比例。虽然世卫组织和政府提供免费的HIV病毒阻断剂,但是仍有部分患者不愿领取及服用药物,这也是非洲国家的普遍现象。
“上帝、老天、观音,所有的神啊,保佑我们吧。明天HIV阳性病人的手术顺利。”这是张宇涛5月16日深夜时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