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6月28日,塞尔维亚的国庆日。萨拉热窝街头的两颗子弹,不仅夺走了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大公和他的妻子索菲亚的性命。更多夺走了15亿人安定的生活。
一个月后,也就是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这一天,成为了一战的开端。
年过去了,很多人都在讨论一战是否是可以避免的?如果没有萨拉热窝街头的那声枪响,是否就不会出现一战?
从年维也纳会议到年一战爆发为止,欧洲大致保持了一个世纪的和平,年本是一个“太平年月”,没有自然灾害,没有传染病的侵袭,没有饥荒,工业革命的迅猛发展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很大的便利……这一切一切的表象都似乎在证明一件事“不应该爆发一战”。
然而隐藏在太平表面下的,是强国之间利益的冲突、联盟的缔结、民族主义爆发……工业革命快速发展,强国纷纷在世界各地占领殖民地,世界看起来像是在狂飙突进,实质上,正向着另外一个畸形的方向发展。
或许,欧洲的人们也在期盼着一场战争。一战刚开始时,欧洲各参战国竟然有许多人走上街头为开战庆祝欢呼。工人愿意和自己的同胞以及盟国一起投入他们眼中反对外国侵略的正义自卫战争,愿意为祖国而战,甚至捐躯。各国人民普遍对战争满怀热情,反战的声音微乎其微。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可以说战争是人心所向,但是战事越来越激烈,波及到的人越来越多,一切都变得不受控制了。
长期漫无止境的消耗和杀戮使越来越多的人从战斗热情中梦醒过来,开始害怕、厌倦甚至愤怒。从马恩河战役、“凡尔登绞肉机”,再到在兰斯和苏瓦松之间的春季攻势,一批又一批的士兵蜷缩在条件恶劣的战壕中,一次又一次地发起进攻,一层又一层的尸体被铺开,却无法前进几步,女工们日夜生产的炮弹投上战场,伤员难以忘记战场上的所见所闻带来的伤……一战中的世界,仿佛人间地狱一般,在这场战争中看不到希望。
在我们出版过的书中,有的深刻剖析了一战的诱因,有的描写一战背景下小人物众生相,更有的深度解析一战结束后那次重要的会议——巴黎和会。
我们读关于战争的书,不是为了学会如何去战争,正因我们清楚人类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充斥着战争的余震,我们越珍视和平的喘息期。
《战争的面目》
在《战争的面目》一书中,约翰·基根选取了不同时代同一地区的三场经典战役:英法百年战争中的阿金库尔战役,拿破仑军队同英普军队的滑铁卢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索姆河战役——来探讨战争的共性和差异性。
聚焦于士兵在战场的真实处境与行为的《战争的面目》具象了战争的细节,只有了解战争的面目,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战争。
——————《美丽与哀愁》
《美丽与哀愁》是一战背景下小人物的众生相。
已经有太多英雄人物的传奇,人们需要一种新的角度来切入一场把一代人逼入绝望的巨变:以普通小人物的角度。在这里你会看到,普通人的一生未必不如“大人物”的精彩,他们真诚朴素的语言也不输诗人。在这本书中,历史是柔软的,一代年轻人的青春、幻想、希望、人性或者生命,都在熠熠生辉。
所谓历史,正是这些平凡人物感受的小时刻。
——————《缔造和平》
年的巴黎仿佛世界首都。此前四年,骄傲自负的欧洲将自己撕扯得四分五裂,还把全世界都拖入战争的泥潭。战争终于结束,外交官、银行家、经济学家、律师、记者、商人、掮客……从世界各个角落纷纷涌向巴黎,当然,还有权势甚大的“四巨头”:美国总统威尔逊、法国总理克列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意大利首相奥兰多。他们怀抱雄心壮志,一心想修复从欧洲到遥远太平洋的半个世界,为世人缔造持久的和平。这样的事,在历史上有且只有一次。
——————
《企鹅欧洲史·地狱之行》
从年到年,欧洲接连经历两场惨烈的大战,铁了心要自我毁灭。那是大混乱的时代,也是大变革的时代,两次大战之后,在地狱行了一遭的欧洲试图在废墟上重生,新欧洲的轮廓逐渐清晰。在这段令人战栗的历史之后,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正带着它的烙印前行。
——————
最后,推荐一部纪录片。
《他们已不再变老》
《他们已不再变老》这部纪录片的影像资料来源于大英帝国战争博物馆珍藏的大量零碎的电影胶片,彼得·杰克逊的团队对这些上百年前拍摄的胶片进行了工程巨大的修复工作,清除污垢、修复划痕、调整曝光、提高清晰度、上色等。再通过技术将FPS(每秒传输帧数)从默片时代卓别林式的18帧电影调整为现代电影的24帧,配上一战老兵的口述录音作为旁白,将一部与众不同的一战纪录片呈现在观众面前。纪录片的名字《他们已不再变老》,Theyshallnotgrowold,来自于英国诗人LaurenceBinyon的作品《FortheFallen》。这首诗创作于一战爆发不久的年,是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军阵亡将士的一首著名诗歌。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