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面考虑,个性选择黄渝侃教授谈糖尿病患者

福建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40721/4429412.html

编者按

糖尿病不仅会增加白内障发病几率,还会影响白内障手术愈后,对于角膜、瞳孔、术后炎症、伤口愈合、后囊膜混浊等都有影响,同时,白内障手术又会对糖尿病患者高发的DR和DME等眼底疾病产生深远影响,因此糖尿病与白内障手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最新一期的预装T时代“大咖谈”直播中,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眼科黄渝侃教授为大家深度剖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并详细阐述了糖尿病患者的白内障围手术期管理细节,对于人工晶体的优选方案也进行了全方位介绍。

糖尿病VS白内障手术:相互影响,紧密关联

黄教授指出,糖尿病对于白内障手术的影响体现在多个方面。糖尿病患者角膜上皮再生延迟,角膜敏感性下降,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对白内障手术会更加敏感;糖尿病患者的散瞳时间更长,瞳孔最大径偏小,白内障术中易缩小;糖尿病患者术后炎症较常人更重,血-房水屏障破坏增加,手术对虹膜刺激增强,会有更多炎性因子渗出,术后感染性眼内炎风险也随之增加;糖尿病患者术后伤口愈合相对缓慢,术中也会有更多PCO相关生长因子漏入房水,PCO发生率和程度均甚于常人。

对于糖尿病患者常见的DR和DME,黄教授表示,白内障手术主要以炎症损伤机制、视神经视网膜缺血损伤、机械牵拉以及视网膜光损伤等途径加速其发展。

在对75例单侧白内障手术患者的一年随访研究中发现,对于术前有DR的患者,术后DR进展发生率高达47.9%,术眼DR进展发生率显著高于非术眼;对于DME来说,一项涉及19个中心、共纳入只眼的真实世界研究结果表明,白内障手术后需要治疗的DME风险急剧增加,在术后3~6个月达峰值,累积风险从手术前两年的3.1%升至术后两年的14.7%。

综上所述,糖尿病会增加白内障手术风险,白内障手术又会加速糖尿病相关眼病的进一步恶化,二者相互影响,紧密联系。

围手术期管理:审慎决策,全面考虑

既然糖尿病患者的白内障手术有诸多不利因素,那么术前、术中和术后具体该如何把握?

黄教授指出,对于手术适应症的把握要综合患者主观症状和客观视力两方面因素,还要考虑对眼底治疗的影响。

术前检查应明确,长期平稳的稍高血糖对术后DR进展影响低于急剧降至正常的血糖。对HbA1c的检测,目标应低于6.5%,对高于7.5%的患者要高度警惕DR发展。

治疗方案的制定,可参考《我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诊疗指南(年)》中的意见,“白内障并发PDR时,术前应尽可能使用激光治疗PDR,如果晶状体透光度差,应做B超检查,无增生性病变可正常行白内障手术,有增生性视网膜病变,甚至视网膜前发现纤维膜则应行前后联合手术。白内障摘除手术前存在DME应尽可能先控制DME,也可考虑在白内障摘除手术同时治疗黄斑水肿。ITVA和抗VEGF用于人工晶状体眼的黄斑水肿患者也有疗效,可于白内障摘除手术后给予。”

术后用药可选择左氧氟沙星+0.1%地塞米松/醋酸泼尼松龙+普拉洛芬滴眼3周,并密切随访。

对于DR及DME的处理,可选择抗VEGF、PRP或者格栅光凝治疗。

屈光白内障新时代,人工晶状体新优选

人工晶体的选择对于白内障术后视觉质量起到关键作用。在如今屈光性白内障手术新时代,人们对于术后视觉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人工晶体的要求也随之增高,既要术后反应轻,光学质量好,又要有较好的远期效果,且不影响后节治疗。凡此种种需求,对于人工晶体的光学设计和材质提出了新的标准。

黄教授指出,在人工晶体材质上,与亲水材质相比,疏水性丙烯酸酯具有较理想的生物相容性,细胞无毒性,与后囊膜具有高亲和力,且可使LECs在其表面形成一单细胞层,并最大限度维持上皮表型等特质,可为糖尿病患者带来低术后反应、低后发障率、低人工晶体浑浊率等益处,因此疏水性丙烯酸酯材质人工晶体是更优选择。

在光学设计上,非球面人工晶体可减少或者不增加球面像差,提高成像质量,大光学区、圆弧形前边缘设计具有低眩光优势,直角方边后缘设计可降低后发障率,全预装设计可减少植入准备及污染风险,单焦点设计不影响眼底激光或手术等。黄教授表示,以上皆可作为糖尿病患者的优选人工晶体方案。

黄教授最后总结表示,糖尿病患者的白内障手术,术前需   版权属《国际眼科时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经本网同意并在文章顶部注明“转自《国际眼科时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8haocangku.com/bytx/100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