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患眼玻璃体腔注射雷珠

目的观察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患眼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前后眼底自身荧光(FAF)图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临床检查确诊并有连续随访记录的PCV患者17例17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1例11只眼,女性6例6只眼;均为单眼。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FAF、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检查。采用德国海德堡公司共焦激光眼底血管造影仪HRA2行FAF检查。根据FAF强度将患眼分为弱荧光组和混合荧光组,分别为8例8只眼和9例9只眼。两组患眼BCVA分别为(58.88±11.66)、(46.56±9.15)个字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P=0.)。所有患者均为首次治疗.患眼玻璃体腔注射10.0mg/ml的雷珠单抗0.05ml(含雷珠单抗0.5mg);治疗方案为每一个月注射1次,连续注射3个月,其后根据随访结果决定是否再次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3、6、12个月FAF图像特征;治疗后不同时间点BCVA变化。结果治疗前,混合荧光组患眼病灶区呈弱荧光夹杂点状、网状或片状强荧光,病灶周围强荧光;相应息肉样病灶呈融合弱荧光。弱荧光组患眼病灶区呈弱荧光,病灶周围稍强荧光;相应息肉样病灶中央无荧光,周围弱荧光围绕。两组患眼异常分支血管网(BVN)均呈颗粒状弱荧光。治疗后3个月,混合荧光组患眼息肉样病灶中央荧光增强,其周围可见强荧光环;弱荧光组患眼息肉样病灶中央呈弱荧光,其周围出现强荧光环。治疗后6、12个月,混合荧光组患眼强荧光环逐渐减弱或消失;弱荧光组患眼息肉样病灶中央荧光逐渐增强,其周围强荧光环逐渐减弱。两组患眼治疗后不同时间BVN弱荧光较治疗前无变化。与治疗前BCVA比较,两组患眼治疗后不同时间点BCV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2.、2.、2.,P=0.、0.、0.)。末次随访时,弱荧光组、混合荧光组中视力提高的眼数分别为5、3只眼,占本组患眼的62.5%、33.3%;两组视力提高的眼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结论治疗前,PCV的息肉样病灶FAF表现为中央呈无荧光区伴有周围弱荧光环,或呈融合弱荧光;治疗后息肉样病灶荧光逐渐增强,其后荧光强度趋于正常。

张喜梅(医院,太原,);徐晓莉(太原,医院医院医院眼科);李洁(医院,太原,);谢娟(医院,太原,);郑东萍(医院,太原,);

中华眼底病杂志年33卷06期-页

本文献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复制、分发这些文献或者以其它方式把它们用于任何公开或商业目的。

:

点击此处下载原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8haocangku.com/bnzwh/9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