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宇航员回到地球后,都无法站立,只能

神舟十三号载人航天飞船执行航天任务,顺利降落东风着陆场。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的三名航天员成功走出机舱,其中,王亚平也是我国第一位执行出舱使命的女性航天员。

航天英雄凯旋而归,令所有人倍感喜悦与骄傲,但是,出舱时的一个细节,让很多朋友产生了一些怀疑。航天员出舱前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才能保证安全返回地面呢?即航天员出舱时不直接站着走,而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坐在椅子里,后序欢迎仪式上,同样坐着轮椅。这是因为他们在返回时还需要借助轮椅才能完成一系列动作,比如翻身、起身等。那么,身体强壮的航天员返回地面后,为何会乘坐轮椅?

一、航天员为什么坐在轮椅上

在我国要想当一名合格航天员,就必须进行海选,优选、精选和其他多层选拔才能通过,真正做到了优中选优。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选择合适的人进行训练,通过科学系统的方法对其实施针对性培训,让他们具备一定的航天知识和技能。通过这种方式挑选的航天员,身体素质非常优秀,不仅比一般人多得多,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职业选手。在完成了这次航天任务之后,我们对航天员的体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发现他们非常强健。但是降落出舱后,航天员显得体弱多病,需要员工搀扶,连轮椅都得坐着,为什么会这样?

第一个原因是失重,在这个星球上,人无时无刻不处在重力作用之下,但是在外太空中,航天员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失重。失重可使骨量丢失,肌肉萎缩,二者均可影响人们正常走路。为延缓上述负面影响,大量的健身器材被放置在国际空间站上,以供航天员锻炼。

然而,若航天员在空间呆得太久,在某种程度上,骨量流失,肌肉萎缩仍难以回避。根据美国航天局的资料,宇航员进入太空后,负重骨骼矿物质密度月平均下降1%-1.5%。一旦航天员重新回到地球,在重力作用下,易碎的骨骼很难支撑其重量,会造成骨折。以规避风险,航天员将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乘坐轮椅。

同时长时间在空间中处于微重力状态,人的体液就会重新分配,血液多分布在头部及上肢。回到地球时,大量的血液流入下肢将在很短的时间内造成大脑供血不足,所以极易头晕摔倒。这是航天员出舱时乘坐轮椅的1原因之一。

第二是由于大脑前庭系统的失调。大脑前庭系统正常工作,使得人可以有很好的空间感知力,失重环境下由于参考的缺乏,脑的前庭系统会紊乱。当前庭系统失调时,人的身体会出现头晕,恶心,不能站立等症状。也使航天员在离开舱室时需坐椅。

二、太空环境效应

除失重导致骨量损失,肌肉萎缩外,遨游于太空的航天员,也可能遭受太空环境带来的诸多其他因素,这里面还蕴藏了许多未知的危险。

如果空间辐射,将给航天员健康带来更大伤害。在载人航天器中,由于各种原因,经常发生一些意外情况,比如宇航员突然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这都与航天员受到空间辐射有很大关系。一提起辐射,我们通常都会联想到核辐射,超过一定量的核辐射,可使身体受到永久性的伤害。其实空间辐射并非那么可怕。而且空间辐射给航天员机体带来的影响不可低估。目前,国际上对于空间辐射已经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和研究,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标准和规范来指导人类进行防护工作。在辐射剂量方面,正常人1年所受的辐射量为0.Sv,空间站上六个月的航天员是0.08Sv。

空间辐射主要是由困在地球磁场内的粒子所产生、太阳高能粒子和银河宇宙射线,三者之中,银河宇宙射线的屏蔽难度最大。当进入太空时,这些能量就会对航天员造成巨大危害。长期接触辐射,可使机体患癌增多、心脏病及白内障危险。

再加上与地球隔绝、在封闭环境下工作,对于航天员的心理素质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因此,航天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在空间里,人体正常的生物钟被打破了,昼夜节律不一致所引起的失眠问题,对航天员心理健康亦有很大影响。长期航天生活容易引起各种心理障碍和疾病,严重时甚至导致宇航员死亡。以降低该问题出现概率,我国航天员选拔均必须经过非常严格地心理测试,与此同时,空间站上还将安装镇静剂以及抗抑郁,抗焦虑药品。

总的说来,航天员的空间工作不仅是公众心目中浪漫而新颖的,还面临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危险,所付出的代价,也十分惨重。

三、航天员出舱时能否返回家园

在我们用电视转播图片时,眼看航天员成功出舱,我想,每个国人都会发自内心的兴奋与骄傲。正所谓衣锦还乡,航天员成功出舱降落,能否马上回家与亲人团聚?回答也许有些意外,航天员在降落时,不仅不可能立即返回家园,也要隔离一段时间。为什么会这样?

首先,这个隔离被称为医学上的隔离,时长十四天。航天员进入这个特殊时期后,必须接受严格而科学的训练。航天员必须在这段时间里,对地球重力环境进行再调整,使心血管及身体机能得到全方位的康复,减轻飞行疲劳。如果时间过长就会造成机体免疫力下降,甚至出现各种疾病。由于久居太空,航天员身体对太空环境已产生适应性,如今返回地球需要休息一段时间,以恢复到地面生活状态。

医学隔离结束后航天员还将进入20-30天医学疗养期。随着航天任务中飞行时间的延长,他们的身体机能和心理状态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变。在此期间航天员体能会逐步恢复,每天运动量还将进一步提高,平时直立行走已不成问题了。

医学隔离后,为三个月的康复休养期。在这个时期中,航天员要完成一系列特殊的训练和生活安排,包括睡眠、饮食等方面的调整。经此阶段养病,航天员的生理指标已基本恢复到正常,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完成下一飞。

这表明航天员在降落时不可能立即返回家园,也要先经近6个月隔离、疗养及恢复期。为发展祖国航天事业服务,航天员付出了比许多人想象中还要多的努力。

四、我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

从航天方面来看,中国堪称后起之秀,美国就已着手固体火箭的研究,探索人类登月可行性,而中国航天事业最初的创建,到三十年才算完成。

而中国航天事业起步虽晚但却稳中求胜、继往开来,历经60多年的发展,各领域均有卓越成就。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以及国家对国防科技工业投入力度加大,使得我国航天技术得到快速提升并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国航天共完成39项发射任务,发射次数居全球第2位。在探月方面,从嫦娥一号到嫦娥四号我国已成功执行了5次探月任务。就载人航天而言,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航天飞船先后顺利升空,完成既定的飞行任务。

可以说,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到今天,已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世界上也有了稳固的地位。尤其是近几十年来我国发射了许多航天器,为人类探索太空提供了重要帮助。而要想取得这些成绩,还与无数航天工作者的辛勤劳动以及国家对他们的支持密不可分。

结论

当航天员,遨游徜徉太空,这是很多人童年时的一个梦。在航天时代,人类已经能够实现这个梦想了。但是,在实际情况下,航天员的劳动并不只是有一种对宇宙探索的浪漫情怀,还意味着大量的牺牲与奉献。

太空失重造成骨质流失,肌肉萎缩,导致航天员降落出舱后,要坐轮椅,太空宇宙射线还在某种程度上加大航天员患病风险。降落出舱时,无法立即与亲人团聚,并需经过近6个月恢复期。航天员对我国航天事业的贡献等,值得大家佩服。

那现在我们都知道,航天员回到地球以后,出舱坐轮椅是为什么?航天员是如何选择自己的出行方式的?对于中国的航天事业,人们是如何看待的?如果有兴趣的话就来参与我们的讨论吧!欢迎大家在留言区里发表自己的看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8haocangku.com/bnzwh/158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