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越老龄我们如何重新定义衰老新京报

自年起,每年的重阳节也是中国法定的老年节,今年恰好是我国第八个法定的老年节。(年1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修订通过、自年7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在不同国家,都有着相应的老人节和敬老节。虽然日期各不相同,但尊老、爱老、敬老的文化内涵在不同国家都有着各自的体现。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随之而来的各种问题也成为摆在每一个人面前的问题。

正如资深《纽约时报》记者约翰·利兰在《长寿的代价:我和六位老人共处的一年》一书中所说的那样:如果活得足够长,每个人都会有成为老人的一天。21世纪已经进入长寿时代,我们也随之步入老龄化社会,那么变老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我们要为长寿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以下内容节选自《长寿的代价:我和六位老人共处的一年》一书,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长寿的代价:我和六位老人共处的一年》,[美]约翰·利兰著,葛雪蕾译,中信出版社年8月版。

作者丨[美]约翰·利兰

摘编丨安也

思考老龄问题的另一种方式:

“超越老龄”

20世纪80年代,一位名叫拉尔斯·托恩斯坦的瑞典社会学家对黄萍(一位90岁的老人,对工作的担忧、婚姻紧张、钱的困扰、时间冲突、日常压力——这些事情让我夜不能寐或者闷闷不乐;而对黄萍和其他老人来说,这些都是不存在的)这种人的普遍存在表示震惊——尽管他们失去了很多,但还是对老年生活心满意足。他像我一样,发现他们随处可见。

当他开始围绕这些人的生活与他们展开交谈时,他们讲述了自己的价值观在年老之后发生的变化。变化之一是,在如何利用时间以及与什么人相处的问题上,他们更挑剔了。他们对于在鸡尾酒会上应酬交际或者与陌生人搭讪不再感兴趣,他们不想寻找新朋友或者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网。另一个变化是,他们的自我


转载请注明:http://www.8haocangku.com/bnzcs/149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